第668章 年 1 月:温度偏移的器械校准(第2页)
首次温度偏移校准测试在 1 月 10 日进行,小马按公式调整传感器参数,3.7c温差下的偏移量从 4.1 位修正至 3.7 位,误差降至 ±0.08 位。但陈恒发现低温段(-3.7c)仍有 0.12 位偏差,超出阈值 0.02 位,与 1962 年密码机的低温特性完全一致。“启用分段补偿逻辑。” 他参照 1962 年手册的 “温度区间细分” 方案,将 ±3.7c分为 7 个小段,每段补偿精度设为 0.01 位 /c,与 0.98 毫米工具的刻度精度吻合,调整后全区间误差稳定在 ±0.09 位。
1 月 15 日的全温域测试进入关键阶段,陈恒带领团队在 - 3.7c至 3.7c区间内每 0.5c进行一次校准。当温度升至 3.7c顶点时,传感器突然出现 0.1 位跳变,系统立即触发 1962 年设计的冗余校验机制,在 0.98 秒内完成偏移修正,小马在旁标注:“3.7c极限值偏移 3.7 位,误差 0.03 位,符合 1962 年最高标准!” 测试中发现振动环境下校准精度下降 0.05 位,陈恒立即采用 1971 年多弹头矩阵的抗振逻辑,在传感器固定架加入 0.98 毫米厚的缓冲垫,稳定性显着提升。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模拟卫星变轨时的温度骤变,3.7c/ 分钟的升温速率导致偏移滞后。陈恒迅速调出 1970 年极区跳频的动态响应算法,在偏移公式中加入速率系数,补偿精度设为 0.01 位 /(c?分钟),与 1962 年校准手册的动态标准完全一致。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恢复稳定的曲线感慨:“1962 年靠人工旋钮校准,现在电子补偿加机械缓冲,手段变了但精度标准没变,这才是真传承。”
1 月 20 日的系统验收测试覆盖所有工况,±3.7c区间内的密钥偏移误差均控制在 ±0.1 位内。陈恒检查校准记录时发现,温度传感器的 0.98 毫米校准工具经 196 次使用后,精度磨损量仅 0.001 毫米,与 1962 年工具的耐用标准完全一致。小马整理档案时发现,3.7c的温度区间正好是 1962 年密码机工作温度范围的 1.9 倍,±0.1 位误差与 0.98 毫米精度的百分之一完全吻合。
1 月 25 日的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温度 - 密钥校准的技术闭环图:±3.7c区间 = 37 级优先级 x0.1c/ 级扩展,±0.1 位误差 = 1962 年校准标准 x1:1 执行,0.98 毫米工具 = 历史精度标准 x1:1 复刻。验收组的老专家检查校准过程记录,当看到 1962 年手册与 2024 年校准步骤完全一致时,手指轻叩桌面:“从机械齿轮到电子密钥,你们用 0.98 毫米的校准精度守住了十年误差标准,这才是技术延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