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年 3 月:雨量刻度的补偿(第2页)
首次雨量补偿测试在 3 月 10 日进行,小马按公式调整加密算法,5 毫米降雨时密钥自动增至 24 位,通信成功率从 68% 升至 82%。但陈恒发现暴雨时段(≥19 毫米)补偿滞后 0.37 秒,与 37 级优先级的最低误差标准吻合。“加入雨量变化率预判。” 他参照 1971 年 5 月光照动态补偿逻辑,在算法中增加降雨梯度系数,当雨量每小时增加超 10 毫米时提前启动补偿,预判精度设为 0.98%,与算盘珠的磨损精度标准一致,调整后成功率提升至 92%。
3 月 15 日的全强度降雨测试进入关键阶段,陈恒带领团队在中雨、大雨、暴雨三种工况下验证补偿效果。当模拟 37 毫米的极端降雨,密钥长度自动增至 37 位,误码率从 3.7% 降至 0.21%,小马在旁标注:“37 毫米雨量对应 37 位密钥,通信成功率 98.3%,误差 0.3%!” 测试中发现低温降雨导致雨量计读数偏差 0.1 毫米,陈恒立即启用 1970 年温度适配算法,将环境温度参数纳入补偿公式,修正精度设为 1 毫米 /c,与雨量计刻度标准完全一致。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持续降雨导致设备接口受潮,密钥传输出现 0.98 秒延迟。陈恒迅速启用双线路备份系统,这个设计源自 1969 年全流程演练的应急方案,系统在 1.9 秒内完成线路切换,老工程师周工擦着雨量计表面的水珠感慨:“1965 年靠人工记录雨量调整参数,现在自动补偿到 98% 成功率,算盘珠的 1 毫米精度终于在数字时代发挥了新作用。”
3 月 20 日的全场景验收测试覆盖 19 种降雨强度,雨量补偿系统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均保持稳定。陈恒检查设备精度时发现,雨量计的 1 毫米刻度经 196 次校准后误差仅 0.01 毫米,与 1962 年算盘珠的直径标准完全一致。小马整理档案时发现,37 位最大密钥长度正好是 19 位基准密钥的 1.947 倍,与 37 毫米 / 19 毫米的雨量比完全吻合,形成隐性数学闭环。
3 月 25 日的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雨量加密补偿的技术闭环图:1 毫米雨量 = 1 位密钥补偿 x1:1 映射,37 位最大值 = 37 级优先级 x1 位 / 级扩展,1 毫米刻度 = 1962 年算盘珠直径 x1:1 复刻。验收组的老专家用卡尺同时测量雨量计刻度与算盘珠,1 毫米的数值在两者间完全一致,放大镜下的磨损痕迹呈现 0.98 毫米的均匀弧度。“从算珠计数到卫星加密,你们用 1 毫米的刻度间距串联起十年技术,这才是真正的体系化传承。” 老专家的评价让在场人员露出欣慰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