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年 6 月:算盘珠子的冗余密钥(第2页)
首次冗余度调整测试在 6 月 10 日进行,小马按算盘计算的参数设置加密系统,冗余度从 37% 降至 15% 时,关键数据存活率升至 87%。但陈恒发现次要数据挤占带宽,导致关键参数延迟 0.98 秒,与齿轮模数精度标准吻合。“再降 5.2% 到 9.8%,切断非必要数据通道。” 他亲自拨动算盘,上珠代表 10%,下珠每颗 1%,9.8% 需要拨动 1 颗上珠(5%)+4 颗下珠(4%)+1 颗半下珠(0.8%),珠子碰撞声频率稳定在每秒 3.7 次,与 1971 年 8 月射程计算频率一致。
6 月 15 日的全负荷抢救测试进入关键阶段,陈恒带领团队轮班记录数据传输情况。当电池容量降至 23%,冗余度 9.8% 的系统仍保持稳定,关键数据每 37 秒完成一次校验,这个周期与 1968 年优先级分级完全对应。小马在旁标注:“9.8% 冗余度下关键数据丢失率 1.9%,存活率 98.1%,0.98 秒延迟控制生效!” 测试中突发电池电压波动,陈恒立即用算盘重算补偿值,0.37 分钟内完成参数调整,与 1971 年 3 月磁道加密的响应速度一致。
抢救进行到第 48 小时,卫星进入地球阴影区,电池输出骤降 19%。陈恒迅速启用 1970 年 11 月发动机试车的三重验证逻辑,将 9.8% 冗余度中的 0.98% 分配为应急校验,系统在 0.98 秒内切换至低功耗模式。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恢复传输的数据流感慨:“1965 年靠人工抄录数据,现在靠加密系统自动取舍,9.8% 的冗余度藏着十年技术积累。”
6 月 20 日的最终抢救验收覆盖所有关键参数,98% 的核心数据成功传回地面。陈恒检查算盘计算记录时发现,37% 降至 9.8% 的每一步调整都符合 1961 年齿轮模数的比例关系,右三档珠子磨损深度经测量仍保持 0.37 厘米,与 1971 年 1 月姿态计算时完全一致。小马整理档案时发现,98% 的成功率与 1971 年 12 月抗干扰等级 9 级形成精度呼应,两者均为历史标准的 98% 达标率。
6 月 25 日的抢救总结会上,陈恒展示了冗余度调整的技术闭环图:9.8% 冗余度 = 0.98 毫米模数 x10% 映射,37% 至 9.8% 调整 = 37 级优先级 x0.265 系数,98% 成功率 = 历史精度标准 x98% 达标率。验收组的老专家看着算盘计算的原始记录,每步运算都标注着对应的齿轮模数参照值。“从 37% 的安全冗余到 9.8% 的极限精准,你们用算盘珠子延续了 0.98 毫米的精度传承,这才是数据抢救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