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年 9 月:流量计刻度的加密流量(第2页)
首次流量加密测试在 9 月 10 日进行,小郑按方案设置流量 - 密钥参数,190 升节点的同步误差降至 1.1 秒,但陈恒发现低温环境下流量计出现 0.12 升 / 秒的偏差,导致加注误差率仍有 0.7%。“增加温度补偿系数 0.001 升 / 秒?c。” 他参照 1970 年极区跳频的环境适配逻辑,这个系数与 1962 年粮票秤的温度修正标准一致,调整后流量稳定在 3.7 升 / 秒 ±0.01 升,误差率降至 0.37%,正好是初始值的 1/3.24。
9 月 15 日的全流程加注测试进入关键阶段,陈恒带领团队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记录同步数据。当加注量达到第 3 个 190 升节点,密钥更新与流量计量的同步误差仅 0.3 秒,这个响应时间与 1962 年粮票秤的读数稳定时间完全一致。小郑在旁标注:“3.7 升 / 秒流量稳定,190 升节点同步误差 0.3 秒,加注误差率 0.37%,与 1962 年粮票秤精度标准吻合!”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模拟高原低气压环境,流量计读数出现 0.19 升 / 秒的偏差。陈恒迅速启用 1971 年 5 月光照补偿的动态修正逻辑,将 3.7 升 / 秒的基准值按海拔每千米调整 0.037 升,系统在 1.9 秒内完成参数校准。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恢复稳定的流量曲线感慨:“1962 年称粮票要校秤,现在加注燃料要校流量计,0.37 的精度标准没变,应用场景却已天翻地覆。”
9 月 20 日的加注精度验收测试覆盖所有作战工况,3.7 升 / 秒的流量在不同温度、海拔条件下均保持稳定,每 190 升的密钥更新同步误差≤0.5 秒。陈恒检查校准记录时发现,流量计的刻度精度经比对与 1962 年粮票秤的误差≤0.01,190 升的更新节点经 196 次验证后与理论值的偏差≤0.37 升。小郑整理档案时发现,0.37% 的误差率与 1971 年 1 月算盘计算的精度标准完全一致,3.7 升 / 秒的流量参数与 37 级优先级形成 1:10 比例映射。
9 月 25 日的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流量加密的技术闭环图:3.7 升 / 秒流量 = 37 级优先级 x0.1 升 / 秒 / 级基准,190 升更新 = 1962 年 19 刻度 x10 升 / 刻度扩展,0.37% 误差 = 历史精度标准 x0.37% 达标率。验收组的老专家用放大镜比对流量计与 1962 年粮票秤的刻度,两者的精度线完全重叠。“从粮票秤的 0.37 克精度到流量计的 0.37% 误差,你们用 19 刻度的标准延续着十年技术,这才是加密监控的核心逻辑。” 老专家的评价让在场人员露出欣慰笑容。
验收通过的那一刻,加注中心的屏幕自动生成流量 - 密钥同步图谱,1962 年的粮票秤精度、1968 年的 37 级优先级、1972 年的流量加密参数在时间轴上形成完美闭环,0.37% 的误差率与 1962 年 0.37 克精度形成跨领域呼应。连续奋战多日的团队成员在流量计前合影,陈恒手中的 1962 年粮票秤档案与流量加密参数表在镜头中重叠,3.7 升 / 秒的数值与 0.37 克精度标准形成 10 倍比例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