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年 11 月:钢板密钥的协同拼接(第2页)
首次密钥链测试在 11 月 10 日进行,小钱按方案分配各部门密钥片段,拼接成功率升至 85%,但陈恒发现低温环境下第 12 部门的接口出现 0.4 毫米收缩,导致总误差升至 1.1 毫米。“增加温度补偿垫片,厚度 0.01 毫米 /c。” 他参照 1970 年极区跳频的环境适配逻辑,这个参数与 1962 年钢板的热胀系数标准一致,调整后接口误差稳定在 0.73 毫米,总成功率提升至 92%。
11 月 15 日的全流程协同测试进入关键阶段,陈恒带领团队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记录拼接数据。当 19 个部门的密钥片段完成第 37 次对接,第 12 与第 13 部门的接口偏差 0.37 毫米,这个精度与 1962 年钢板的拼接公差完全一致。小钱在旁标注:“19 部门密钥链总误差 0.68 毫米≤0.98 毫米,成功概率 97%,钢板厚度 1.9 毫米与历史标准吻合!”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模拟风沙环境,第 3 部门的密钥存储钢板出现 0.19 毫米变形。陈恒迅速启用 1972 年 9 月流量计的机械补偿逻辑,用校准垫片调整接口压力,系统在 1.9 秒内完成参数修正。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恢复对齐的密钥链感慨:“1962 年钢板拼接靠钳工手艺,现在部门协同靠密钥精度,0.98 毫米的误差标准没变,协作规模却已从车间到试验场。”
11 月 20 日的协同精度验收测试覆盖所有作战工况,19 个部门的密钥链在高温、风沙、电磁干扰条件下均保持稳定,拼接误差≤0.87 毫米,成功率达 99%。陈恒检查钢板存储记录时发现,1.9 毫米的厚度经比对与 1962 年设备的误差≤0.01 毫米,37 位密钥片段经 196 次验证后与接口的匹配度≥98%。小钱整理档案时发现,0.98 毫米误差与 1961 年齿轮模数形成 1:1 映射,19 个部门的节点数与 1962 年钢板刻度形成 1:1 对应。
11 月 25 日的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密钥链的技术闭环图:19 部门分片 = 1962 年 19 刻度 x1 部门 / 刻度基准,37 位片段 = 37 级优先级 x1 位 / 级标准,0.98 毫米误差 = 历史模数标准 x1:1 复刻。验收组的老专家用塞尺检查钢板接口,0.37 毫米的间隙与屏幕显示的数字完全一致。“从钢板拼接精度到部门密钥协同,你们用 0.98 毫米的误差标准延续着十年技术,这才是多部门协作的核心密码。” 老专家的评价让在场人员自发鼓掌。
验收通过的那一刻,协同中心的屏幕自动生成部门 - 密钥传承图谱,1962 年的钢板刻度、1968 年的 37 级体系、1972 年的密钥链在时间轴上形成完美闭环,99% 的成功率标记点与 0.98 毫米精度线完全交汇。连续奋战多日的团队成员在存储钢板前合影,陈恒手中的 1962 年钢板档案与协同加密参数表在镜头中重叠,1.9 毫米的厚度标注在两代文档中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