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年 7 月:模数标准的验收闭环
【画面:1973 年 7 月的加密系统验收中心,-37c至 50c的温度曲线在屏幕上形成红色极值带,98% 的加密成功率以绿色水平线贯穿始终,10 级抗干扰等级的金色徽章在顶端亮起,陈恒的签名笔迹与 1962 年地窝子笔记经显微比对,笔画角度误差≤1 度。数据流动画显示:98% 成功率 = 0.98 毫米模数 x100% 精度映射,10 级抗干扰 = 历史最高级 x100% 达标率,-37c下限 = 37 级优先级 x-1c/ 级基准,三者误差均≤0.1。字幕浮现:当极端温度下的加密成功率锁定 98%,10 级抗干扰等级的徽章不是终点 —— 这是 1962 年模数标准用十一年时间写下的技术答卷。】
【镜头:陈恒的钢笔在验收报告末尾落下,笔尖与纸面形成的 45 度角与 1962 年笔记完全一致,0.98 毫米的笔迹粗细在纸上留下均匀痕迹。验收屏左侧显示 “极端环境测试前抗干扰 9 级”,右侧对应 “验收后 10 级”,温度误差曲线在 - 37c和 50c处均保持 98% 成功率,签名在显微镜下呈现与 1962 年笔记相同的墨水渗透深度。】
1973 年 7 月 7 日清晨,导弹试验加密系统验收中心的恒温舱发出低沉嗡鸣,陈恒站在极端环境测试控制台前,指腹反复摩挲着 1962 年地窝子笔记的塑封封面。屏幕上的抗干扰等级停留在 9 级,-37c低温测试中加密成功率降至 91%,与目标值 98% 相差 7 个百分点,这个数据让他从档案柜取出模数标准手册,泛黄纸页上 “0.98 毫米公差 ±0.01” 的标注旁,1968 年添加的 “37 级环境适配表” 被晨光照亮,手册第 10 页记录的 “10 级抗干扰基准参数” 边缘有铅笔标注的 “7 月验收阈值”。
“第 23 次极端测试失败,-37c时密钥响应延迟 1.9 秒。” 技术员小杨的声音带着紧张,连续五天的验收测试让他手背布满恒温舱操作留下的红痕,故障报告上的温度 - 成功率曲线与 1962 年地窝子环境下的通信质量图谱形成跨时空对比。陈恒用温度计校准恒温舱显示值,-37c的读数让他想起 1968 年确立的 37 级优先级基准,“必须让每个温度点都对应 1962 年的模数补偿值,像齿轮在低温下仍保持啮合精度。” 他在笔记本上重绘补偿公式,笔尖角度与 1962 年笔记完全一致。
技术组的验收方案会在 9 时召开,黑板上的极端环境参数表被红笔补充完整,-37c至 50c的温度区间被均匀分割为 37 个测试点,每个点对应 1962 年模数标准的补偿系数。“1962 年在地窝子用算盘算补偿值,现在用计算机,但 0.98 毫米的基准没变。” 老工程师周工用直尺连接 1962 年与 1973 年的温度补偿曲线,“-37c是 37 级优先级的下限值,98% 成功率正好是 0.98 毫米的 100 倍,这是历史参数的自我闭环。” 陈恒在黑板写出验收公式:最终达标率 =Σ(各温度点成功率 x 权重),-37c和 50c的权重设为 1.37,计算结果 98.02%,与目标值误差≤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