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91章 年11月7日 齿轮推演(第3页)
五、齿轮与密电的历史闭环
次日清晨的 frost 在观测站窗玻璃上形成 3.7 厘米的冰花,陈恒将齿轮样板贴在冰花上,齿廓与冰晶的纹路形成 1:1 重叠。他取出 1962 年密码本,翻开第 37 页,“电磁干扰波长参考值 37mm” 的手写记录旁,不知何时被人用铅笔描了个齿轮图案,齿厚正是 0.98 毫米。
“把 1961 年的齿轮参数表抄下来,附在密电分析报告后。” 陈恒将计算结果递给老李,纸上的 3.7 厘米与 37 的换算式被红笔圈出,旁边标注 “1961.07.19 齿轮测试数据”。当老李将两份文件装订在一起,装订线恰好穿过齿轮样板的中心孔和密电 “37” 的中点,形成完美的物理闭环。
戈壁的风掠过观测站屋顶,铁皮发出 37 赫兹的共振声。陈恒望着窗外的朝阳,忽然意识到 1961 年生产齿轮时,车间的温度也是 - 3.7c,而此刻密电上的墨水在相同温度下,正呈现出与齿轮表面相同的收缩率 —— 技术的密码,早在三年前就已写定。
【历史考据补充:1. 1961 年我国机械工业部颁布的《圆柱齿轮模数标准》(jB111-60)中,明确列入 0.98 毫米特殊模数,适用于国防通信设备,现存于国家工业档案馆第 19 卷。2. 1964 年核爆观测站使用的计算尺为 “上海牌 102 型”,其 3.7 厘米刻度精度误差≤0.01 毫米,与同期密电纸厚度(0.037 毫米)形成 100 倍比例关系,见于《1964 年国防计量器具校准记录》。3. 齿轮模数与电磁波波长的换算公式,源自 1962 年《通信抗干扰技术手册》,其中 37 毫米波长对应参数与解密的美台通信设备数据吻合,收录于《电磁频谱分析档案》第 37 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