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94章 年 11 月 20 日 密钥重置(第2页)

 校准持续到后半夜,第 19 级的触发阈值被最终定为 “电磁脉冲强度≥3.7 高斯时自动激活”。陈恒让小马用 1962 年的校验设备测试,当模拟脉冲达到阈值,密钥系统的响应时间显示 1.9 毫秒,与设定值分毫不差。周工在旁记录:“1962 年的硬件竟能完美识别新参数。” 陈恒指着设备铭牌上的 “1962 年 3 月制造” 字样,“因为 37 级体系的底层逻辑从没变过。”

 三、心理博弈:参数验证的沉默较量

 晨光爬上示波器时,新密钥体系进入压力测试阶段。第 19 级权限的连续触发实验中,第 37 次测试出现 0.01 秒延迟,与 1962 年的历史误差完全一致。小马额头冒汗,“是不是硬件老化了?” 陈恒却盯着 1962 年的故障记录,第 19 页明确写着 “每 37 次触发允许 0.01 秒偏差”。

 “这不是故障,是 1962 年设计时就允许的容错范围。” 陈恒的声音很稳,指尖在记录册上划出两道平行线,一道是 1962 年的误差曲线,一道是当前测试结果,在 37 次触发点完全重叠。周工忽然想起 1962 年分级论证时的争论,有人坚持要消除这 0.01 秒偏差,是陈恒力主保留 “与历史数据兼容的冗余度”。

 此刻,机房里的沉默比寒风更甚。每个人都在心里比对两组数据:1962 年的理论设计与 1964 年的实战需求,通过第 19 级权限的 0.01 秒偏差完成了对话。陈恒将测试报告推到众人面前,37 级权限的验证通过率 100%,其中第 19 级的匹配度达 99.9%,“这不是巧合,是 1962 年的远见在说话”。

 四、体系闭环:37 与 19 的逻辑咬合

 正午的阳光穿透云层,陈恒在黑板上画下密钥体系的逻辑图:37 级权限的总框架是外圈,19 级权限是内圈的关键齿轮,两者的齿合误差≤0.37 毫米。他用粉笔将 1962 年的 37 个基础参数填入外圈,再将新的电磁防护指令嵌入第 19 级内圈,转动的粉笔灰在阳光下形成螺旋。

 “1962 年的 37 级是树干,现在第 19 级是新枝。” 小马忽然明白,指着逻辑图上的交叉点,“这里的参数同时属于新旧体系。” 陈恒点头,取出 1962 年的体系维护手册,第 37 页的 “参数关联表” 中,第 19 行的空白处正好能填入新的电磁参数,尺寸误差 0.1 厘米。

 团队开始最终装订新密钥手册,第 19 页的 “电磁脉冲防护” 说明旁,被陈恒贴上 1962 年 “特殊环境加密” 的剪报,两张纸的边缘完全对齐。周工用尺子测量,37 级权限的总厚度与 1962 年手册相同,都是 3.7 厘米,“就像这两年的技术进步,全装进了原来的框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