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95章 年11月25日 沙漠演练(第2页)

 小马在旁记录修正过程,发现每一步参数调整都能在核爆当量计算表上找到对应项:37 千吨对应 37 赫兹滤波带宽,1.2 系数对应 12% 初始错误率的衰减梯度。“就像用核爆的‘尺子’在量错误率。” 他忽然抬头,看见陈恒正用铅笔将两组数据的对应点连成线,线条在 1964 年的计算纸上形成完美的正比例函数,斜率 0.081—— 恰好是 0.98 与 12 的比值。

 三、心理拉锯:0.98% 背后的精度博弈

 错误率稳定在 0.98% 的第 37 分钟,示波器突然出现 0.02% 的波动。小马猛地按住修正按钮,却被陈恒伸手拦住。“看 1964 年核爆记录的第 19 页。” 陈恒的声音压得很低,“当量计算时允许 ±0.02 的误差,这是正常范围。”

 沙地上的参数对比图被风吹得晃动,周工用石块压住边角,露出 1962 年沙漠测试的错误率标准:“当时要求≤1%,现在 0.98% 已经达标。” 但小马仍紧盯着波动值:“万一实战中这 0.02% 导致指令失误呢?” 陈恒从怀里掏出核爆观测站的便签,上面有 1964 年记录员的字迹:“0.98% 是电磁干扰下的物理极限,强行修正会引发新误差。”

 这场沉默的较量持续了 19 分钟,最终被示波器的稳定波形打破 ——0.98% 的错误率在 37 赫兹频段形成水平直线,与 1964 年核爆时的电磁稳定期完全吻合。陈恒将修正参数表推给小马,第 37 行的备注写着:“沿用核爆当量计算的容错标准”,笔迹力度与便签上的记录完全一致,铅笔压痕深度 0.37 毫米。

 四、技术闭环:从核爆数据到加密指令

 夕阳将设备的影子拉得很长,陈恒在沙地上画下技术闭环图:核爆当量计算→电磁干扰参数→加密修正系数→错误率控制,四个节点用箭头连接,形成的三角形内角分别是 37 度、19 度、124 度,与 1964 年核爆的冲击波扩散角度完全相同。

 “12% 到 0.98% 的降幅,正好是 37 千吨当量与 3.7 千吨模拟当量的比值。” 周工忽然蹲下身,在图旁写下计算公式,结果显示修正参数与当量值的关联度≥0.99。陈恒从设备里取出 1964 年的加密芯片,上面的蚀刻纹路与核爆当量计算芯片的纹路形成互补,叠加后正好是 37 级权限的密钥图谱。

 团队开始整理演练报告,小马发现所有修正参数的小数点后两位,都能在核爆当量的有效数字中找到对应:0.98 对应 37.98 千吨的实测值,0.37 对应冲击波速度 3.7 千米 / 秒。“这不是巧合。” 陈恒将报告与核爆档案装订在一起,装订线误差≤0.1 厘米,“1964 年的核爆数据,早就为今天的演练写好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