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年12月2日 雪夜拦截(第2页)
深夜的加密指令传输中,0.37 秒的提前响应让 37 条关键指令全部避开了干扰窗口。陈恒用冻硬的铅笔在日志上画了条直线,从 1963 年的 - 19c点连到 1964 年的同温度点,直线斜率正好是 0.37 秒 /c,“这不是误差,是 1963 年的测试替今天算好了补偿值”。
三、心理博弈:人机信任的寒夜较量
雪停的间隙,系统第三次触发紧急加密。这次响应时间突然跳到 0.62 秒,比前两次多了 0.01 秒。小马顿时慌了:“是不是补偿参数失效了?” 陈恒却盯着 1963 年的测试曲线,第 19 组数据显示:连续触发后,补偿值会出现 ±0.01 秒的波动,属正常范围。
“1963 年测了 37 次,有 19 次出现过这种波动。” 陈恒按住小马要调整参数的手,“机器在回忆 1963 年的状态,给它点时间。” 果然,下一次触发的响应时间又回到 0.61 秒,与 1963 年的波动规律完全吻合。周工在旁数着触发次数,第 37 次时,设备突然自动重启 —— 与 1963 年的极限测试结果一模一样。
寒夜里的机房弥漫着煤油味和紧张感。每个人都在心里比对两组记忆:1963 年实验室里的刻意测试,与 1964 年实战中的随机触发,通过 0.37 秒的偏差完成了跨时空对话。陈恒忽然笑了,冻裂的嘴唇渗出血丝:“机器比人靠谱,它忘不了 1963 年吃过的亏。”
四、数据闭环:1963 与 1964 的温度密码
黎明前的温度降至 - 19.5c,反制系统自动启动二级补偿。陈恒发现,新增的 0.05 秒补偿值,正好是 1963 年温度每降 0.5c的修正系数。他将 1963 年的温度 - 补偿曲线与当前实战数据叠加,两条线在 - 19c处形成交叉,交叉点的误差≤0.01 秒,如同一把锁对上了两年前的钥匙。
“把 1963 年的极寒测试报告和今天的日志订在一起。” 陈恒递给小马两摞纸,1963 年报告的第 37 页与 1964 年日志的第 19 页,都记录着 “-19c时响应速度 0.61 秒”。周工用尺子量了量两页纸的厚度,都是 0.98 毫米,“连纸张厚度都在呼应”。
太阳升起时,团队整理出 37 组有效触发数据,其中 19 组与 1963 年的测试结果完全一致。陈恒在总结板上画了个圆,将 1963 年的测试起点与 1964 年的实战终点连在一起,“这 0.37 秒不是快了,是两年的数据终于跑完了一个圈”。
五、实战沉淀:低温加密的技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