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年 12 月 15 日 技术闭环
【卷首语】
【画面:1964 年 12 月 15 日的加密机房,陈恒的铅笔在坐标纸上划过最后一道弧线,37 组数据点瞬间连成闭合曲线。1962 年的第 1 组数据与 1964 年的第 37 组数据在 (37,19) 坐标重合,铅笔轨迹误差≤0.37 毫米。台灯下,1962-1964 年的测试记录册按年份排开,每本的第 19 页都露出一角,共同指向曲线的闭合点。字幕浮现:当 1962 年的起点与 1964 年的终点在坐标纸上相遇,37 组数据的闭合曲线不是偶然 —— 这是技术发展对历史轨迹的必然应答。】
一、曲线绘制:37 个数据点的时空缝合
戈壁的月光透过窗棂,在坐标纸上投下网格阴影。陈恒按住 1962 年的测试记录本,指尖在第 1 组数据 “37 赫兹频率误差 0.98 毫米” 上停顿,铅笔蘸了蘸红墨水,在 (1,37) 坐标点落下第一个红点。技术员小马在旁铺开 1963 年的数据表,第 19 组 “-19c补偿值 0.37 秒” 被标成蓝点,与陈恒刚画的红点形成对角线。
“1962 年测基础频率,1963 年测环境影响,1964 年测反制效果。” 陈恒的铅笔匀速移动,红点、蓝点、黑点在纸上逐渐连成弧线,“这三年的数据,其实是在画同一个圈。” 当 1964 年第 37 组数据 “干扰拦截成功率 98%” 的黑点落下时,铅笔突然停住 —— 这个点正好与 1962 年第 1 组红点在坐标上重叠,偏差≤0.01 毫米。
老工程师周工凑近看,发现曲线在 37 赫兹频段形成完美闭环,每个转折点都对应着具体年份的测试事件:1962 年的齿轮模数测试、1963 年的极寒补偿、1964 年的频率屏蔽。“就像三年前埋下的桩,现在终于连成了 fence(围栏)。” 小马忽然说,他的钢笔在曲线内侧写下 “闭环完成”,字迹角度与陈恒 1962 年的笔记完全一致。
二、数据溯源:每个节点的历史锚点
陈恒将 37 组数据按年份剪开,重新按技术逻辑排序,1962 年的基础参数、1963 年的环境修正、1964 年的实战验证自动形成三级递进。第 19 组数据 “19 级权限响应时间 1.9 毫秒” 被单独抽出,它既是 1962 年预留的扩展项,又是 1964 年反制的关键值,像枢纽般连接着前后两年。
“1962 年设计 37 级体系时,第 19 级就是故意空着的。” 陈恒翻出当年的设计草图,空白处有个 0.37 毫米的铅笔印,“当时算过,要让曲线闭合,这里必须留个接口。” 他让小马对比 1962 年的理论预测与 1964 年的实战结果,两组数据的误差率≤0.1%,其中 37 赫兹频率的吻合度达 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