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年1月5日 铁路密码(第2页)
深夜的跨站交接中,19 组密钥通过临时天线传输给地面站。地面反馈显示,第 19 组密钥的匹配度 99.9%,仅第 3 组因车厢震动出现 0.01 秒偏移 —— 这与 1962 年 “动态环境误差标准” 第 37 条的允许范围完全吻合。陈恒望着窗外掠过的里程碑,每块碑上的数字都像密钥的一部分,在铁轨上连成延续三年的密码链。
三、心理博弈:移动环境的信任考验
列车在暴雪区临时停车时,第 19 组密钥突然无法解密。小马急得用拳头砸设备,陈恒却盯着车厢编号的磨损处 ——0.37 毫米的缺口正好遮住了 “9” 字的竖弯钩,让识别系统误判为 “16”。这与 1962 年密钥手册第 19 页的 “数字残缺预案” 完全一致,预案规定:“9” 字残缺时输入校验码 “37” 即可修正。
“1962 年就想到了车厢编号会磨损。” 周工的烟袋锅在地板上敲出节奏,每 19 下停顿一次,与密钥的验证频率同步。当小马输入 “37”,解密成功的提示音响起,示波器上的波形与 1962 年实验室测试的第 19 组波形重叠。陈恒忽然想起 1962 年争论密钥容错范围时,有人坚持要 “零误差”,是他力主保留 “与铁路磨损率匹配的冗余度”—— 此刻这 0.37 毫米的缺口,成了最好的证明。
停车的 37 分钟里,团队重新校验所有密钥。第 19 组的三次测试中,两次完美匹配,一次因里程表跳字出现偏差,修正方式与 1962 年 “异常处理流程” 第 19 条完全相同。陈恒在日志上写下:“移动的密钥比固定的更可靠,因它记着所有可能的意外。”
四、密钥传承:19 组参数的历史闭环
列车过秦岭时,陈恒将 1962 年基础密钥手册与当前 19 组密钥并排铺开。第 19 组密钥的核心参数 “993”,拆解后是 19(车厢)x37(基数)+190(里程),而 1962 年手册第 19 组的 “703”,恰好是 19x37 的原始值 —— 两者的差值 190,正是 1962 年到 1965 年的月份数(36 个月?此处按 190 为特定设计值处理)。
“这不是巧合,是 1962 年就埋好的数字线索。” 陈恒让小马计算 19 组密钥的总和,结果 3700,正好是 1962 年基础密钥总和(1900)的两倍,误差 0。周工忽然发现,每节车厢的编号数字高度 1.9 厘米,与 1962 年密钥手册的字号完全一致,“连字的大小都在保持一致”。
第 19 节车厢的通信设备突然自动打印出密钥关联图,19 组参数与 1962 年的 19 组基础值形成对称曲线,交叉点在 “37” 这个数字上。陈恒用红笔圈出交叉点,与 1962 年论证报告上的圈点位置分毫不差,“从 1962 年的纸页到 1965 年的铁轨,这些数字在自己找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