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年1月10日 山洞选址(第2页)
连续测量 19 个点位后,所有数据的标准差≤0.37 度,形成完美的正态分布。陈恒在岩壁上用红漆画下 37 度线,长度 37 厘米,与 1962 年报告中的标记尺寸一致。当他将加密设备放在该角度的洞穴内,指令传输错误率从 12% 降至 0.98%,与 1962 年的预测值完全吻合。
三、心理博弈:数据信任的拉锯与确认
暮色渐浓时,小马对 37 度的唯一性提出疑问:“附近还有 36 度和 38 度的山洞,为什么非定 37 度?” 陈恒没直接回答,而是取出 1962 年的地质样本 —— 从该山区采集的岩石标本,标签上写着 “37 度抗压强度最佳”。周工补充:“1962 年做了 37 组对比试验,只有 37 度同时满足电磁屏蔽和结构稳定。”
争论间,设备突然发出警报,37 赫兹的干扰信号强度骤增。陈恒立即让小马将设备移至 36 度倾角的区域,错误率瞬间升至 3.7%;移回 37 度区域后,错误率又降至 0.98%。“这是岩石在替 1962 年的数据说话。” 陈恒的声音很平静,指着岩壁上的天然裂缝,走向与 1962 年绘制的 “干扰波绕射路径图” 完全重合,“37 度能让裂缝正好挡住绕射信号”。
深夜的篝火旁,团队成员用树枝在地上画角度图,37 度角的两条边分别指向 1962 年的试验场和当前山洞,形成的三角形面积正好是 37 平方厘米。小马忽然明白,不是他们选择了 37 度,是 1962 年至 1965 年的所有数据,共同指向了这个角度。
四、逻辑闭环:地质与加密的参数咬合
第二天的系统测试中,37 度倾角的山洞展现出惊人的兼容性:对 1962 年至 1964 年所有型号的加密设备,屏蔽效果误差均≤0.37 分贝。陈恒在岩壁上刻下三组数字:37(角度)、3.7(岩厚)、0.98(错误率),刻痕深度与 1962 年试验场的标记完全一致。
周工发现,该山洞的坐标经纬度换算成加密参数后,正好是 1962 年预设的 “备用密钥” 前 19 位。小马用 1962 年的地质公式计算山体屏蔽系数,结果与当前实测值的偏差≤0.01,“就像 1962 年的公式是为这山量身定做的”。陈恒将 1962 年的选址标准与当前山洞的参数一一比对,37 项指标全部吻合,其中 19 项完全一致。
当最后一组测试数据出来,37 度倾角下的加密稳定性达 99.1%,陈恒在记录本上画了个圆,起点是 1962 年的地质测量,终点是当前的山洞参数,圆周上的 37 个点正好对应两年间的所有关键数据。“这不是结束,是 1962 年开始的逻辑终于闭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