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04章 年1月20日 微波方案(第2页)

 

争议出现在午后讨论:有队员认为山地植被更密,应缩短距离至 35 公里。陈恒却取出 1963 年的《地形衰减系数表》,第 37 页明确写着:“茂密植被的衰减值与高原积雪等效,均可按 0.1 分贝 / 公里计算”。他让小马做模拟测试,37 公里处的信号强度为 1.9 微瓦,与 1963 年同强度信号的传输质量完全一致,“设备对两种地形的‘解读’是一样的”。

 

三、设备博弈:老模块的极限验证

 

正午的阳光适合测试,陈恒让队员架设 1963 年使用过的 “波导 - 3 型” 设备,与当前设备做 37 公里对传。当信号指示灯第 19 次闪烁时,老设备的显示屏出现 0.37 分贝波动 —— 与 1963 年高原测试的第 19 组数据波动完全同步。

 

“这设备在高原跑了 3700 公里,现在还能扛住山地测试。” 小马摸着设备外壳的划痕,那是 1963 年运输时被冰川擦出的,长度 3.7 厘米。陈恒却注意到新设备的信号稳定性略高,误差比老设备小 0.01 分贝,翻查记录发现,这是 1964 年根据高原数据做的优化,“是 1963 年的误差在倒逼技术进步”。

 

傍晚的极限测试中,设备连续工作 37 小时后,老设备率先出现信号中断,中断点距离正好 37 公里,与 1963 年的故障记录分毫不差。陈恒在日志上写下:“新旧设备的极限值一致,证明 37 公里是硬件决定的科学数据”,笔尖停顿处形成的墨点直径 0.98 毫米,与 1963 年故障报告上的墨点完全相同。

 

四、逻辑闭环:37 与 19 的参数咬合

 

深夜的方案论证会,陈恒在黑板上画下参数链:37 公里中继距离(源自 1963 年实测)→ 0.1 分贝 / 公里衰减(与高原积雪等效)→ 1900 米海拔差补偿(沿用 1963 年公式)→ 37.35 公里实际布设距离(误差≤0.05 公里)。每个环节的数值都与 1963 年的数据形成交叉验证,如同一组咬合严密的齿轮。

 

“1963 年的 37 组数据,其实是为今天的山地方案写的说明书。” 周工用粉笔将 1963 年与 1965 年的衰减曲线重叠,两条线在 37 公里处形成闭合环线,环线面积 3.7 平方厘米。小马突然发现,方案中 19 个关键参数里,有 17 个直接引自 1963 年的报告,剩余 2 个的修正值也在当年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陈恒取出 1963 年的最终测试报告,扉页的验收结论写着:“37 公里可作为多地形通用中继标准”,落款日期是 1963 年 7 月 19 日 —— 与当前方案的论证日期正好相差 19 个月。“时间在走,参数的逻辑没走。” 他将两份报告的结论页并排放,公章的重叠度达 91%,仿佛跨越时空的盖章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