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年 2 月 15 日 接力测试(第2页)
争议出现在天线仰角调整:小李认为山地应增大角度,陈恒却坚持用 1964 年的 3.7 度。他取出 1964 年的仰角测试数据,第 19 组显示 “37 公里传输时,3.7 度仰角的反射损耗最小”,与当前用激光测距仪测得的最佳角度误差≤0.01 度。“设备的发射角度是按地球曲率算的,跟在哪没关系。” 陈恒的指甲在 1964 年的计算公式上划出浅痕,与当前演算纸的划痕完全重合,“戈壁和平原的曲率差,1964 年就补进公式里了。”
三、心理较量:数据背后的信任拉锯
午后的连续测试中,第 19 次传输的衰减值突然跳到 2.0 分贝。小李当即说:“肯定是山地地形特殊,老数据不管用了。” 陈恒没说话,只是让他调阅 1964 年的长期测试记录,第 37 组数据同样有一次 2.0 分贝的波动,原因是 “设备振动导致接口接触电阻增加 0.37 欧”—— 与当前检测到的接触电阻误差≤0.01 欧。
“1964 年在戈壁,我们也怀疑过 1.9 分贝的稳定性。” 周工的烟袋锅在设备架上敲出节奏,“连续测了 37 天,每天 19 组数据,最后证明波动不会超过 0.1 分贝。” 陈恒让小李用 1964 年的备用波导替换当前接口,衰减值立即回到 1.9 分贝,与 1964 年的故障排除记录分毫不差。小李摸着接口上的磨损痕迹,深度 0.37 毫米,与 1964 年报告里的磨损描述完全一致,“原来不是环境问题,是设备在提醒我们按老规矩检查”。
黄昏时,测试进入第 37 小时,衰减值始终稳定在 1.9 分贝 ±0.05 分贝。陈恒让所有人在记录上签字,笔迹排列方式与 1964 年测试组的签字页完全相同,最末一行的日期 “2 月 15 日” 与 1964 年的 “11 月 1 日” 在日历上相差 105 天,却都落在星期三 ——1964 年测试计划里特意标注的 “最佳测试日”。
四、逻辑闭环:37 公里的参数锁链
晚饭前,陈恒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数据链:1964 年戈壁(37 公里→1.9 分贝)→ 1965 年山地(37 公里→1.9 分贝),中间用 1962 年的基础参数连接 —— 磁控管功率 37 瓦、波导损耗 0.05 分贝 / 公里、天线增益 19 分贝,三组参数的乘积误差≤0.01。
“你看这组等式。” 周工用粉笔圈出 1964 年与 1965 年的相同项,设备型号、频率、传输距离完全一致,“变量是环境,但 1964 年的补偿公式把变量消化了。” 小马对比两地的频谱图,37 赫兹处的信号峰值宽度均为 1.9 毫秒,符合 1962 年《信号传输标准》第 37 页的 “带宽 - 衰减” 对应关系。陈恒将 1964 年的测试磁带插入当前设备,播放的信号声与实时接收的声音波形在示波器上重叠,声波频率 190 赫兹,与 1964 年的录音误差≤1 赫兹。
深夜的极限测试中,团队故意将发射功率降低 37%,衰减值升至 3.8 分贝 —— 正好是 1.9 分贝的两倍,与 1964 年的功率衰减试验结果完全吻合。“这不是巧合,是 1964 年的数据在替我们预言结果。” 陈恒在测试报告上写下结论,笔尖停顿的位置与 1964 年报告的结论页位置相同,距页边距 1.9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