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09章 年 2 月 20 日 电源备份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2 月 20 日四川深山机房,陈恒摇动发电机手柄,每圈转动的弧度经量角器测量为 19 度,37 圈后齿轮恰好完成一次咬合。示波器显示密钥生成波形,与 1962 年《手摇密码机参数手册》第 37 页的标准波形重叠,误差≤0.01 赫兹。老工程师周工数着转动次数,第 37 圈时喊停,密钥显示器跳至第 19 组 —— 与 1962 年西北戈壁测试的同组密钥完全一致。手柄上的包浆厚度 0.37 毫米,与 1962 年设备的磨损程度形成时间刻度的呼应。字幕浮现:当深山的摇柄接过戈壁的齿轮,37 圈的转动里藏着 1962 年的参数密码 —— 这是机械密码对动力传承的精确计数。”

 

一、参数溯源:37 圈的密钥基因

 

发电机的铸铁底座在冻土上压出浅痕,陈恒蹲下身用手指量,痕深 0.98 毫米,与 1962 年手摇密码机的底座压痕完全相同。技术员小马展开 1962 年的参数表,“每 37 圈对应 1 组密钥” 的铅字被红笔圈出,旁边批注 “齿轮模数 1.9 毫米时最佳”,与当前发电机的齿轮参数误差≤0.01 毫米。

 

“1962 年在酒泉,我们测了 19 种齿轮组合。” 陈恒转动手柄,齿轮啮合声与记忆中 1962 年的频率完全一致,“只有 37 圈 / 组的配比,能让密钥误差控制在 0.19% 以内。” 他从木箱取出 1962 年的备用齿轮,与当前齿轮叠放,齿牙咬合处的间隙 0.37 毫米,符合《机械密码设备通用标准》的一级精度要求。周工在旁补充:“当时第 37 组测试遇沙尘暴,发电机转速波动 19 转 / 分钟,密钥仍保持完整 —— 这组数据今天得用上。”

 

首次试摇时,小马数到 36 圈就停了,密钥显示器立即报错。陈恒没说话,只是翻开 1962 年的故障记录,第 19 页明确写着 “少转 1 圈触发校验失败”。重新摇动至 37 圈,密钥 “7A3f” 弹出,与 1962 年同条件下生成的密钥完全相同,字符间距 0.98 毫米,连打印针的磨损痕迹都一致。“不是随便定的数,是齿轮和密码在说话。” 陈恒擦掉小马额头的汗,手柄转动的惯性让齿轮发出 19 赫兹的嗡鸣 —— 与 1962 年的声学记录分毫不差。

 

二、机械验证:转动里的精度校准

 

午后的阳光透过机房缝隙照在齿轮组上,陈恒让队员记录不同转速下的密钥生成情况。当摇动速度为 19 圈 / 分钟时,第 37 组密钥的错误率突然降至 0.01%,与 1962 年《转速 - 误差曲线》的拐点完全吻合。“这是设备的记忆点。” 他指着曲线标注,“1962 年用的就是这个转速,齿轮磨损速度比其他转速慢 37%。”

 

争议出现在持续摇动测试中:年轻队员小李认为 37 圈太多,建议减至 30 圈。陈恒让他对比 1962 年的密钥强度报告,第 37 页显示 37 圈生成的密钥抗破解时间达 19 小时,比 30 圈的多 7 小时。“1962 年有次紧急通信,密钥就是因为少了 7 圈,被截获后花了 19 小时才重新加密。” 周工的烟袋锅敲在发电机外壳上,回声频率 37 赫兹,“这 7 圈是用教训换的安全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