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12章 年3月15日 地下长城

“卷首语”

“画面:1965年3月15日四川深山岩壁前,陈恒握着1962年的钢凿,第一道刻痕嵌入岩石0.98厘米,与他掌心老茧的厚度完全一致。37道刻痕在晨光中形成整齐的平行线,每道深度误差≤0.01厘米,与1962年《军工标记规范》第37页的“技术刻度标准”完全吻合。岩壁下方,1962至1965年的37项技术突破清单被石块压住,第19项“37级密钥体系”的标题,正好与第19道刻痕在同一垂直线上。刻痕边缘的岩石粉末厚度0.37毫米,与1962年首次技术验证时的记录分毫不差。字幕浮现:当37道刻痕深深刻进岩壁,0.98厘米的深度里藏着1962年以来的技术年轮——这是“地下长城”对三年积累的物理见证。”

一、刻痕的计量:0.98厘米的技术刻度

钢凿与岩石碰撞的脆响在山洞里回荡,陈恒每凿一下就报一次深度。“0.98厘米。”第19道刻痕完成时,他用1962年的游标卡尺测量,读数与1965年新卡尺的误差≤0.01毫米。“这个深度不是随便定的。”他直起身,指缝里嵌着岩石粉末,“1962年我们做第一台加密机时,核心部件的加工精度就是0.98厘米,是当时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老工程师周工在旁展开技术台账,1962年3月15日的记录页上,“0.98厘米加工公差”被红笔圈出,与此刻刻痕的深度线完全平行。技术员小马数着刻痕数量,37道正好对应台账上的37项突破:从1962年的“37级密钥分级”到1965年的“山地微波接力”,每项突破的验收报告上都有“误差≤0.98厘米”的标注。“你看第7道刻痕,”周工指着1963年的“极寒测试”记录,“当时设备在-19c的形变就是0.98厘米,现在刻这么深,是让它记着那次测试。”

陈恒突然让年轻工人小李用钢凿再试一次,小李的刻痕深度0.99厘米,超出0.01厘米。“1962年有个学徒也差这么点。”陈恒擦掉小李的刻痕重凿,“老厂长说,技术上差0.01厘米,战场上可能就是37公里的误差。”新刻痕的边缘与1962年加密机的零件边缘形成相同的锯齿状,电子显微镜下的纹路间距完全一致。

二、突破的映射:37道刻痕的历史坐标

第37道刻痕完工时,陈恒在岩壁旁摆上1962年的技术草图,图纸上的37个关键节点与刻痕位置一一对应。第19道刻痕正对着“电磁脉冲防护”的草图,刻痕深度0.98厘米,与1964年密钥重置时的防护模块厚度完全相同。“1964年调试第19级权限时,模块误差就是0.98厘米,现在刻在这里,是技术的自我对照。”

周工用红绳将刻痕与验收清单连起来,37条红线在岩壁上形成网格,每个交叉点都标注着突破年份:1962年的6道、1963年的11道、1964年的12道、1965年的8道,总和正好37。“1962年那6道最难,”他摸着最浅的一道刻痕,“当时连游标卡尺都缺,是用竹片量的0.98厘米。”小马翻出1962年的竹制量具,残留的刻度与钢凿刻痕的深度误差≤0.03厘米,“原来竹片早替今天的钢凿定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