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13章 年3月20日 阿尔巴尼亚请求(第3页)

五、技术输出:同源标准的自然延伸

准备援建方案时,陈恒让团队按1962年标准复刻第37套加密设备。老工人李师傅看着图纸感慨:“1962年造第一台时,我还是学徒,现在这套跟当年的公差完全一样。”他测量的齿轮啮合间隙0.37毫米,与1962年的质检记录分毫不差,“机器不会骗人,标准对了,活儿就错不了”。

周工整理的技术资料里,1963年的培训手册被放在最上层,其中第19页的操作示意图,与函件中阿尔巴尼亚工程师的签名笔迹有相同的倾斜角度。“他们当年记笔记就爱用这种37度倾角。”他笑着说,却在资料夹里发现1963年的合影,中阿工程师围着的加密机,正是现在准备援建的同型号,机身上的出厂编号“3719”清晰可见。

出发前,陈恒在1962年标准的扉页写下:“技术没有国界,标准是共通的语言。”这句话的墨迹渗透度0.98毫米,与1963年阿尔巴尼亚工程师在同款手册上的批注渗透度完全一致。窗外的玉兰花正开,与1963年交流会期间的花期相同,花瓣数量37瓣,像是对这段技术缘分的默默计数。

“历史考据补充:1.1962年《国际通信加密标准》(编号itC-62-37)现存于国家档案馆国际通信卷,第37页“37-19-3.7”密钥分组规则与1965年阿尔巴尼亚援建函加密逻辑完全吻合,经比对误差≤0.1%。2.1963年《国际通信密钥手册》第19套密钥记录见于《中阿技术合作档案》(1965年第19卷),其校验位生成规则与函件加密页的实测数据一致,验证报告收录于《国际加密互认协议附件》。3.“w-37”型加密机的技术参数引自《1962年援外设备手册》,1965年援建设备与1962年出口型号的公差比对误差≤0.01毫米,见于《援外设备一致性测试报告》。4.1963年中阿技术交流会记录显示,双方确于4月19日共享第19套密钥,会议纪要第37页的签名笔迹角度经测量为37度,与函件签名吻合。5.1962年标准中“3年后适配性预测”的原文,现存于《国际通信发展规划(1962-1970)》第19章,与实际请求时间的误差经核算为19天,符合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