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15章 年4月5日 设备选型

“卷首语”

“画面:1965年4月5日的设备仓库,第37台加密机的金属铭牌在阳光下反光,“1964年7月出厂”的字样与旁边1964年国内使用的同批次设备完全一致。陈恒用1964年的测试表比对,第37台的稳定性得分98分,表中“连续运行370小时无故障”的记录与国内设备的第19组数据误差≤0.1分。设备外壳的磨损度测量显示,37台同批次机器的平均划痕深度0.37毫米,第37台因存放环境特殊仅0.19毫米,符合1964年出厂标准。阳光透过仓库窗户,在两台设备的参数屏上投下重叠光斑,98分的数字边缘与1964年验收时的铅笔圈完全吻合。字幕浮现:当为地拉那挑选的加密机与1964年国内设备共享同个批次编号,第37台98分的得分里藏着生产线上的质量密码——这是设备选型对可靠性传承的严格遵循。”

一、批次溯源:第37台的生产印记

设备仓库的第19排货架,1964年生产的加密机按出厂顺序排列,第37台被红色绸布覆盖,掀开时露出与国内在用设备相同的“波导-3型”标识。陈恒核对生产台账,第37台的流水号“”中,“6407”代表1964年7月,与国内该批次首台设备的生产日期完全一致,“19”则对应当月第19个工作日的生产线编号。

“1964年7月我们共生产了37台,国内用了19台。”老工程师周工戴上白手套抚摸设备外壳,第37台的喷漆厚度经测量为0.98毫米,与国内第19台的误差≤0.01毫米,“当时这条生产线的第19道工序是密封性检测,第37台的检测记录现在还能查到。”技术员小马调出1964年的质检报告,第37页记载第37台的氦质谱检漏率为1.9x10??pa?3/s,与国内设备的平均水平完全吻合。

陈恒突然注意到第37台的电源接口有细微划痕,形状与1964年国内设备的插拔痕迹一致。“这是1964年出厂前的老化测试留下的。”他指着划痕间距3.7毫米,“每插拔19次就会形成这样的规律,第37台的插拔次数正好是19x3=57次。”

二、稳定性验证:98分的历史依据

测试台的仪表显示,第37台加密机连续运行19小时后,稳定性得分稳定在98分。陈恒翻开1964年的验收标准,第37页明确“98分对应‘无故障运行≥370小时’”,而第37台的实际测试记录是372小时,超出2小时,与国内第19台的超出时间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