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年5月5日 地拉那初到(第2页)
争议出现在午后的持续测试:哈桑坚持认为本地电网足够稳定,没必要保留±0.37的缓冲。陈恒却调出1962年的《极端天气数据》,1959年地拉那暴雨导致电网偏差达+0.36,险些烧毁进口设备。“你们1962年进口的那批西德机器,就是因为没留缓冲才报废的。”他指着哈桑办公室的旧设备残骸,电源模块上的熔痕与1962年模拟过载测试的熔痕形状完全一致。
三、心理博弈:电流里的信任拉锯
哈桑的助手在连接第19台设备时,悄悄将频率计的校准值调窄到±0.2。陈恒发现时,设备的告警灯已闪烁37秒,屏幕显示“偏差0.31赫兹”——正好超出调整后的阈值,却仍在1962年的标准范围内。“1962年我们也试过收紧阈值,结果在西伯利亚冻土里赔了19台机器。”周工将1962年的事故照片推到哈桑面前,照片里的设备外壳焦黑程度,与此刻告警灯的闪烁频率形成诡异呼应。
深夜的电网突发波动,频率跌至49.65赫兹,哈桑攥着扳手的指节发白。陈恒却按下1962年设计的“频率自适应”按钮,设备立即切换至补偿模式,与1962年实验室录的响应波形在示波器上重叠。“这0.37不是妥协,是1962年用37次烧毁换来的安全区。”哈桑突然注意到,我方设备的电源接口比本地标准宽0.37毫米,正好容纳地拉那电网常见的接触片氧化层,“你们连氧化都算到了?”
当第37台设备完成测试,哈桑在报告上签字的力度逐渐加重,最后一笔的深度与1962年我方测试员的签名完全相同。“我原以为你们的标准太死板。”他摸着设备外壳的散热孔,间距1.9厘米,与地拉那的平均气温37c形成精确的热交换计算,“现在才知道,是我们的电网太任性”。
四、逻辑闭环:频率与时间的咬合曲线
陈恒在黑板上画下参数链:1962年预测(地拉那电网偏差±0.37)→1965年实测(50±0.02)→设备兼容范围(49.63-50.37),三条线在50赫兹处形成闭合三角形,面积3.7平方厘米,与1962年《跨境电源设计图》的核心区域完全吻合。
周工用游标卡尺测量电源插头的铜片厚度,0.37毫米,与1962年“抗氧化磨损标准”完全一致。小马计算发现,设备的电源滤波电容容量19微法,正好抵消地拉那电网的0.37%谐波失真,“1962年算的这个数,像在等今天的电网”。陈恒突然注意到机房的时钟走时偏差0.37秒/天,与电网频率的微小波动完全同步,“连时间都在跟着电流记着1962年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