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22章 年5月15日 信号测试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5 月 15 日地拉那通信站,示波器上北京发来的测试信号与本地回传信号形成时间差,游标卡尺测量波形间距显示 1.9 秒,与 1962 年《国际长途通信标准》第 37 页的红色阈值线完全重合。陈恒的铅笔在坐标纸上划出两条平行线,上方标注 “1962 年理论值 1.9 秒”,下方是 “1965 年实测值 1.9 秒”,笔尖落点与 1962 年测试记录的墨迹重叠。阳光在设备面板上移动,1.9 秒后正好照亮 “国际兼容” 标识,与 1962 年日内瓦会议认证的标识反光率完全一致。字幕浮现:当地拉那与北京的信号在 1.9 秒后相遇,这个数字里藏着 1962 年的国际约定 —— 这是首次联调对通信标准的时空验证。】

 一、延迟测量:1.9 秒的标准刻度

 地拉那的晨雾刚散,第 37 台加密机的指示灯跳成绿色。陈恒按下北京方向的呼叫键,秒表开始跳动,1.9 秒后,耳机里传来清晰的回波,与 1962 年《跨境信号延迟手册》第 19 页的 “欧亚线路标准值” 完全吻合。老工程师周工在旁记录,笔尖在 1962 年的测试表格复件上划过,“1962 年模拟测试时,这个距离算出来就是 1.9,一分不差”。

 技术员小马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两地经纬度差,换算成信号传输距离 6370 公里,除以光速再加上 37 个中继站的处理时间(每个 0.05 秒),计算结果 1.85 秒,加上 0.05 秒大气折射补偿,正好 1.9 秒。“1962 年的公式把天候都算进去了。” 陈恒指着手册里的修正系数表,1962 年 5 月地中海的平均湿度对应的补偿值 0.05 秒,与今天的实测完全相同。

 当地技术员哈桑的指尖在示波器上比划,1.9 秒的间隔里能容纳 37 个标准脉冲信号,与 1962 年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 “每 0.05 秒一个校验脉冲” 完全对应。“我们 1962 年进口的设备,延迟总在 2.1 秒上下。” 哈桑的瞳孔收缩,1962 年的故障记录显示,超标的 0.2 秒曾导致三次密码错误,与此刻 1.9 秒的稳定形成对比。

 二、标准验证:国际规范的时空呼应

 第三次测试时,延迟突然增至 1.95 秒。陈恒立即翻开 1962 年的《干扰因素表》,第 37 条写着 “正午太阳黑子活动会增加 0.05 秒”,抬头看表正好 12 点,与 1962 年同期的太阳活动记录吻合。周工启动抗干扰模块,0.05 秒后延迟恢复 1.9 秒,与 1962 年第 19 次太阳干扰测试的响应时间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