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年5月20日 本地干扰(第2页)
哈桑的团队质疑滤波器的体积过大,陈恒却翻开 1964 年的《环境适配报告》,第 19 页记载:“37 赫兹低频段必须保留 1.9 升滤波腔,否则陷波深度不足。” 现场测试显示,缩减体积后果真衰减值下降 0.37 分贝,与报告预测完全一致。小马突然发现,1964 年使用的滤波器与当前设备的电感线圈匝数相同,都是 370 匝,“线圈的绕法都没变,参数怎么会变?”
深夜的抗干扰测试中,陈恒按 1964 年的步骤:先接入 37 赫兹信号发生器,再逐步提升功率至 19 瓦。当设备在临界值发出告警时,保护电路的启动时间 0.37 秒,与 “银河行动” 的应急响应时间完全吻合。“1964 年定下的保护阈值,今天还在管用。” 哈桑摸着发烫的滤波器外壳,温度 37c,与 1964 年的热稳定测试结果相同。
三、心理博弈:技术信任的跨境磨合
哈桑的助手私自将滤波器的陷波频率调至 36 赫兹,认为能覆盖更宽范围。陈恒发现时,通信误码率已升至 19%,与 1964 年某次误调后的故障数据一致。“1964 年有个新兵也这么干过,结果干扰没滤掉,还把有用信号削了 0.37 分贝。” 周工展示当年的误码率曲线,与当前屏幕上的波动形状完全重合。
哈桑坚持让本地电工参与调试,陈恒却拿出 1964 年的《操作规范》,第 37 条明确 “37 赫兹调试需经 19 小时培训”。他让哈桑看国内培训记录,1964 年有 37 名电工因未达标被暂停操作,其中 19 人就是因为擅自调整频率。“不是不信任你们,1964 年的教训太疼了。” 陈恒的指甲在规范上划出浅痕,与 1964 年老工程师的批注位置相同。
当滤波器按 1964 年标准调试完成,哈桑突然要求做极限测试:将干扰强度提升至 1964 年的 1.9 倍。结果显示设备仍保持稳定,与 “银河行动” 的过载测试结论一致。“你们的方案像经历过实战。” 哈桑在验收单上签字时,笔尖力度逐渐加大,最后一笔的深度与 1964 年国内验收单上的签名完全相同。
四、逻辑闭环:37 与 19 的参数锁链
陈恒在黑板上画下反制逻辑链:1964 年国内干扰(37 赫兹,电机源)→ 解决方案(37 赫兹陷波,19 微法电容)→ 1965 年地拉那干扰(同频率,同电机型号)→ 复用方案(衰减效果误差≤0.37 分贝)。链条上的 19 组关键参数,每组都与 1964 年的数据形成交叉验证。
周工计算两地的干扰抑制比:国内为 41 分贝,地拉那为 40.8 分贝,差值 0.2 分贝在 1964 年允许范围内。小马发现,1964 年方案的设计寿命是 19 年,当前地拉那设备的预计寿命经测算也是 19 年,“连老化参数都替未来算好了”。陈恒突然注意到,滤波器的散热孔数量 37 个,每个孔径 1.9 毫米,与 1964 年 “每瓦功率对应 0.37 平方厘米散热面积” 的标准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