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年6月3日 暴雨应急(第2页)
争议出现在第 25 分钟:哈桑建议跳过接地检测节省时间。陈恒却翻开四川方案的事故附录,第 37 页记载 1965 年 2 月因省略接地检测,导致设备遭雷击损坏,修复耗时 19 小时。“37 分钟的每个步骤都是四川用 19 次故障换来的。” 周工用接地电阻仪测量,读数 1.9 欧姆,与四川方案的安全阈值完全一致。
三、心理博弈:应急时刻的信任交锋
断电第 30 分钟,发电机出现怠速波动,哈桑的额头渗出汗水,手忙脚乱地想调大油门。陈恒按住他的手腕,按四川方案的 “怠速补偿法” 微调风门,波动幅度从 ±19 转收窄至 ±7 转,与四川应急视频中的处理效果相同。“1965 年四川有个年轻技术员也想猛调油门,结果淹了缸。”
玛丽卡在传输恢复测试时急着发送信号,被陈恒拦住:“等 37 秒同步校验。” 这 37 秒的等待让哈桑不解,直到示波器显示第 37 秒时的信号抖动幅度从 19% 降至 0.37%—— 与四川方案的 “同步静默期” 规定完全吻合。“四川那次就是少等了 3 秒,导致整个加密链重发。” 周工的烟袋锅在发电机外壳上敲出点,痕迹间距 1.9 厘米,与四川机组的应急标记相同。
通信恢复的前 1 分钟,暴雨导致天线微调失灵,哈桑想爬上屋顶手动调整。陈恒却启动四川方案的 “自动补偿模式”,设备在 37 秒内完成自适应调整,信号强度回升至 19 分贝,比手动调整快 1.9 分钟。“四川的山雨比这还急,早把手动步骤淘汰了。”
四、逻辑闭环:两地参数的咬合链条
陈恒在积水的地面画下应急时间轴:断电→19 秒拉闸→7 分钟排气→19 分钟切换→37 分钟恢复,每个节点的时间间隔与四川方案的数学模型完全一致,其中 37=19+19-1,符合 1965 年《应急时间算法》第 37 页的 “双节点冗余公式”。
周工对比两地的恢复数据:四川的海拔 1900 米导致发电机功率下降 19%,地拉那的湿度 37% 导致设备绝缘电阻下降 19%,两者的补偿系数均为 1.37,形成完美闭环。小马发现,备用系统的蓄电池容量 37 安时,正好满足 37 分钟的应急供电,与四川方案的 “容量 = 时间” 设计原则一致。
暴雨停歇时,通信恢复的第 37 分钟整,地拉那与北京的加密信号首次同步,延迟 1.9 秒,与四川暴雨后的同步延迟误差≤0.01 秒。“不是巧合。” 陈恒指着应急方案封皮,1965 年 3 月编制时的测试地点同时标注了 “四川深山” 和 “地拉那”,两个地名的笔画数均为 19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