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30章 年7月5日 三线进展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7 月 5 日四川深山隧道群,第 19 段隧道的测量仪显示 “0.37 分贝”,红色误差线与 1962 年《地下通信规范》第 37 页的阈值线重叠。陈恒的皮靴踩在隧道积水里,倒影中 37% 的工程进度牌与 1963 年规划图的标注完全对齐。我方技术员老王递来的进度表上,第 19 段隧道的完工日期 “7 月 5 日”,与 1962 年预排工期误差≤1 天。手电筒光束穿过隧道,在第 370 米处形成光斑,与 1963 年钻探时的岩芯取样点完全重合。字幕浮现:当返川的脚步遇见 37% 的隧道群,0.37 分贝的误差里藏着三线建设的技术密码 —— 这是深山里对历史规划的精准应答。】

 一、进度核验:37% 的规划锚点

 隧道入口的工字钢上,红漆写着 “37%”,陈恒用 1962 年的钢卷尺测量,进度线高度 1.9 米,与 1963 年《三线工程蓝图》第 19 页的 “1965 年中期节点” 标记完全吻合。老工程师赵工翻开牛皮封面的进度台账,1962 年 11 月 19 日的审批栏里,“三年完成 37%” 的铅笔批注与当前实际进度误差≤0.1%,批注人签名的笔迹力度与陈恒此刻的签名完全相同。

 “1963 年钻探时,这 37% 是硬仗。” 赵工指着隧道群的航拍图,第 19 段隧道正好位于 37 度岩层夹角处,与 1962 年地质报告预测的 “最复杂段” 完全重合。我方技术员小李的笔记本上,1965 年的实际掘进速度 37 米 / 月,与 1962 年的 “最低保障速度” 分毫不差,其中第 19 段因岩爆延迟 19 天,在 1962 年预留的 “不可抗力缓冲期” 内。

 争议出现在对 37% 的统计标准:按隧道长度算为 37%,按工程量算为 36.8%。陈恒却调出 1962 年的《工程计量规范》,第 37 页明确 “以关键段完工程度为准”,第 19 段的通信管道铺设完成度达 100%,正好弥补 0.2% 的差值。“1962 年就怕统计扯皮,早把标准写死了。”

 二、隧道测试:0.37 分贝的信号密码

 第 19 段隧道的通信测试仪发出蜂鸣时,陈恒的手表指向 19 点 37 分,与 1963 年模拟测试的最佳时间完全同步。信号衰减值 0.37 分贝,落在 1962 年《地下通信标准》的 “优秀级” 区间(≤0.5 分贝),与该段隧道的岩性参数形成精准关联 ——1962 年计算显示,石英砂岩的信号衰减系数正好是 0.37 分贝 / 公里。

 赵工扯开隧道壁的防水布,露出 1964 年预埋的通信电缆,编号 “64-19-37”,其中 “19” 对应隧道段数,“37” 为绝缘等级。电缆的弯曲半径 1.9 米,与 1962 年《布线规范》第 19 页的图示完全一致,剥开绝缘层后,屏蔽网的编织密度 37 股 / 厘米,与信号衰减值形成数学对应 —— 密度每增加 1 股,衰减降低 0.01 分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