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年 7 月 10 日 余震分析(第2页)
“1962 年预研时,我们假设过这种共振。” 赵工的烟袋锅在数据纸上敲出点,落点形成的图案与 37 赫兹的频谱分布图相同,“当时第 37 次模拟计算显示,核爆后的电磁衰减会遵循 19 天周期,没想到算法迭代正好踩在这个点上”。我方技术员小李对比两地数据:核爆中心 19 公里外的 37 赫兹衰减,与 1965 年地拉那设备的抗干扰阈值完全一致,都是 0.37 分贝。
争议出现在对 “巧合” 的解释:有人认为 19 天只是随机周期。陈恒却调出 1962 年的《核电磁脉冲理论》,第 37 页明确写着 “裂变产物半衰期的 1/19,会形成 37 赫兹的衰减周期”,而算法迭代周期设定为 19 天,正是基于该理论的 “环境适配原则”,理论作者的签名与 1963 年算法立项报告的审批人完全相同。
三、心理博弈:数据信任的认知交锋
论证会上,某年轻工程师质疑关联度计算的有效性:“37 赫兹只是众多频段中的一个。” 陈恒没说话,只是投影 1962 年的《频段筛选报告》,第 19 页用红笔圈出 37 赫兹,标注 “核爆后最稳定的通信频段”,筛选过程中淘汰了 19 个其他频段,每个淘汰理由都与后续监测数据吻合。
赵工展示 1964 年的 “盲测” 记录:不告知电磁数据的情况下,算法团队独立设定的 19 天迭代周期,与实际衰减周期的误差≤12 小时。“1964 年第 19 次迭代前,算法团队突然要求延长 2 天,后来才知道那两天 37 赫兹衰减异常。” 我方技术员小张发现,那两天的太阳黑子活动记录与迭代调整理由完全一致,都是 “应对空间电磁干扰”。
深夜的复核中,陈恒让小李打乱数据顺序重新分析,37 赫兹与 19 天周期的关联依然显着。“这不是人为主观的拟合。” 他指着 1962 年的原始公式,37 赫兹的衰减系数计算公式与算法迭代的强度公式存在互逆关系,“就像 1962 年的理论早为两者搭好了桥”。当小李用 1962 年的计算尺复算时,得到的结果与计算机完全相同,尺上的 37 刻度线正好对齐答案。
四、逻辑闭环:自然与人工的参数咬合
陈恒在黑板上画下闭环模型:核爆产生 37 赫兹电磁信号→每 19 天衰减 0.37 分贝→算法每 19 天提升 0.37 分贝抗干扰能力→形成动态平衡。这个模型的每个参数都能在 1962 年的《核 - 通信耦合理论》中找到依据,其中 37 赫兹 = 光速 /(19x 地球半径),是自然形成的空间共振频率。
赵工补充 1965 年的最新发现:37 赫兹的衰减周期 19 天,正好等于月球绕地球运行的 1/19,而算法迭代的 19 天周期,源自 1962 年 “月相干扰测试” 的结论 —— 月相变化会导致电磁环境 19 天周期性波动。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19 个月 x37 赫兹 = 703,与 1962 年至 1965 年的算法总迭代次数 703 次完全相同,“连总数都在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