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年 8 月 3 日 频率更新(第2页)
“1964 年第 37 次截获时,我们就存了心。” 赵工翻开 1964 年的技术笔记,某页用红笔写着 “3750±19 兆赫可作备用”,与当前的核心频段误差≤0.1。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新频率的滤波参数设置,与 1964 年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形成反制 ——1964 年采用的调频干扰,恰好被新频率的调相编码压制,验证记录与 1964 年的《干扰特征分析》第 19 页完全相同。
最关键的承袭是频率稳定性设计:新频段在 19c环境下的漂移≤0.37 兆赫 / 小时,与 1964 年干扰源的频率漂移速率完全匹配,“跟着干扰的节奏变,才能躲得开”。陈恒调出 1964 年的跟踪数据,两者的漂移曲线在坐标纸上重合度达 91%,就像 1964 年的干扰源在为新频率 “校准”。
三、心理博弈:频率选择的反制智慧
频率论证会上,有人质疑保留 3790 兆赫的风险:“1964 年的干扰记录还在。” 陈恒没说话,只是投影 1964 年的《干扰意图分析》,第 37 页推断该频段的干扰是 “佯攻”,实际功率比监测值低 19%。“1964 年他们故意留了个看似有干扰的空当,我们偏要占了它。”
赵工的烟袋锅在频率表上敲出点:“1964 年第 19 次反制演练,我们用类似的频段打穿过一次。” 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反制成功率:37 个新频段中,19 个嵌入干扰谷值的频段,抗干扰能力比原频段提升 37%,与 1964 年的模拟测试结果误差≤1%。
深夜的实战模拟中,模拟 “银河行动” 的干扰信号突然增强,陈恒却坚持不调整 3750 兆赫 —— 这个决策与 1964 年某次成功反制的操作完全相同。当信号最终突破干扰时,赵工翻开 1964 年的战报,相同频段的突破时间也是第 37 分钟,“历史早告诉我们该等多久”。
四、逻辑闭环:截获与反制的参数锁链
陈恒在黑板上画下反制链:1964 年截获 37 处干扰谷值→新频率设置 37 个互补频段→19 个核心频段嵌入最深谷值→形成无死角通信网。链条的每个节点都源自 1964 年的数据:37=19+19-1 的频段数量公式,与 1964 年干扰源的数量分布完全吻合。
赵工补充频率数学关联:新频段的中心频率 3750 兆赫,恰好是 1964 年最高与最低干扰频率的平均值,符合 1964 年《反制频率计算公式》第 37 页的 “中值法则”。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37 个频段的总带宽 190 兆赫,正好覆盖 1964 年干扰信号的总带宽,形成完美的 “以频制频” 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