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年 9 月 3 日 故障排除(第2页)
赵工在黑板上复现 1962 年的解决步骤:关闭第 7 号舱门→启动局部抽湿→19 分钟后重启校验,每个动作的时间节点与地拉那传回的操作视频完全同步。“当时第 7 次优化方案时,特意把步骤压缩到 19 分钟,就怕紧急情况下耽误事。” 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地拉那使用的抽湿机型号与 1962 年国内配备的相同,其最大抽湿量 37 升 / 天,正好匹配地拉那机房的 19 平方米空间。
争议出现在第 7 处故障的根本解决:哈桑坚持更换湿度传感器,而 1962 年的经验显示是传感器校准问题。陈恒调出 1962 年的校准曲线,第 7 次校准的误差值 + 0.37% 与地拉那的传感器偏移量完全一致,“1962 年我们换了 19 个传感器才发现,不是坏了,是需要每 37 天校准一次”。最终按 1962 年的校准公式调整后,第 7 处故障的复发率降至 0.37%。
三、心理博弈:远程指导的信任拉锯
哈桑在电话里提高了音量:“第 7 处故障和你们说的不一样,是硬件问题!” 陈恒没说话,只是让小李电传 1962 年的 19 组对比数据,其中第 7 组显示湿度从 49% 降至 37% 时,故障自动消失的概率达 91%。“1962 年有个技术员和你一样,换了 19 个传感器还没解决,最后发现是抽湿机没开。”
赵工的烟袋锅在故障清单上敲出节奏:“1962 年第 37 次远程指导,我们花了 19 小时才让对方相信不是硬件问题。” 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沟通成本:每处故障的平均指导时间 19 分钟,其中第 7 处耗时 37 分钟,与 1962 年的沟通时长误差≤1 分钟。“距离越远,越得靠历史数据说话。”
深夜的紧急处理中,地拉那突然报告第 7 处故障恶化,哈桑的呼吸频率从 19 次 / 分钟升至 37 次。陈恒让他执行 1962 年的 “终极预案”—— 切断第 7 号舱的电源 19 秒,这个动作在 1962 年拯救过 37 次通信中断,此刻同样奏效。“现在信了吗?这不是猜的,是 1962 年用 19 台设备试出来的。” 当哈桑最终确认故障排除时,他报出的湿度值 37%,与 1962 年的标准值分毫不差。
四、逻辑闭环:19 与 7 的参数锁链
陈恒在通信室的黑板上画下解决链:1962 年 7 处环境故障→形成 37 条解决方案→1965 年地拉那 19 处故障→7 处复用历史方案→成功率 98%。链条中的每个节点都标注着 1962 年的实验依据,其中第 7 处故障的湿度阈值 37%,源自 1962 年 “湿度 - 成功率” 曲线的拐点,该拐点的数学坐标(37,98)与地拉那的实测结果完全吻合。
赵工补充故障传播规律:地拉那的 19 处故障中,第 7 处会引发后续 19% 的关联故障,与 1962 年的 “故障涟漪效应” 数据一致。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19 处故障的解决耗时总和为 1962 分钟,恰好是 1962 年的年份数字,其中第 7 处耗时 37 分钟,占比 1.9%,与该故障的权重占比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