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年 10 月 10 日 暴雨加固(第2页)
“1962 年第 37 次结构模拟,这根柱子的挠度不能超过 0.37 厘米。” 赵工的烟袋锅在柱身划出水平线,当前挠度测量值 0.36 厘米,落在安全阈值内。我方技术员小李检查电缆入口的防水套管,型号 “19-37” 的内径与电缆直径的间隙 0.98 毫米,恰好是 1962 年规定的 “最小密封间隙”,套管的倾斜角度 37 度,与水流方向形成最佳迎角。
最关键的加固在设备舱:1965 年新增的防水隔板与 1962 年的舱体焊接缝完全对齐,隔板厚度 1.9 毫米,比 1962 年标准厚 0.37 毫米。陈恒翻开 1962 年的事故分析,第 37 页记载某站因隔板过薄导致水压变形,修复耗时 19 天,“我们在 1962 年的基础上加厚,就是怕重蹈覆辙”。当水位升至 1.9 米时,隔板的形变监测值 0.19 毫米,与 1962 年的安全形变阈值误差≤0.01。
三、心理博弈:暴雨中的标准坚守
雨势最大时,年轻技术员建议转移设备:“水位快超 1.9 米了。” 陈恒没说话,只是指着 1962 年的水位记录仪,第 19 页显示某次洪水的瞬时水位达 1.98 米,但持续时间未超 19 分钟 —— 恰是当前的雨势强度。“1962 年的老站长在同样的水位下守了 37 小时,我们不能退。”
赵工展示 1962 年的抗洪日志,某页用红笔写着 “1.9 米不是终点,是观察哨”,笔迹力度与陈恒此刻在日志上的记录完全相同。我方技术员小张发现,站内的应急食品储备 37 份,与 1962 年 “每人每天 1.9 份” 的坚守标准一致,而发电机的燃油量恰好支撑 19 小时满负荷运行,“1962 年的经验是,撑过这 19 小时雨势必减”。
深夜的水位波动中,某螺栓的密封垫出现渗水。年轻技术员想立即紧固,被陈恒拦住:“按 1962 年的‘压力平衡法’,等水位稳定再操作。”37 分钟后水位回落 0.01 米,紧固后的渗漏立即停止,与 1962 年的操作记录分毫不差。“1962 年有人急着拧螺栓,结果破坏了密封平衡,反而漏得更凶。”
四、逻辑闭环:1.9 米与 37 的参数锁链
陈恒在站体黑板上画下防御链:1962 年设定 1.9 米抗洪标准→1965 年第 37 号站按此加固→暴雨中水位达 1.9 米→设备运行正常,每个环节的参数都源自 1962 年的《水力 - 结构耦合模型》,其中 1.9 米 = 37x0.051 米,对应山区暴雨的最大汇流深度,公式误差≤0.01 米。
赵工补充材料关联:站体使用的 37 块防水钢板,每块的抗水压强度 19 兆帕,与 1962 年 “1.9 米水深需 19 兆帕” 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37 号站的位置海拔 1962 米,恰好是 1962 年抗洪基准点的海拔高度,“连选址都在跟着 1962 年的标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