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47章 年 10 月 15 日 算法兼容(第2页)

 “1963 年第 19 次现场测试,这 19 组数据就是试金石。” 赵工指着协议附件的失败案例,某国因修改第 7 组数据的加密参数,导致兼容测试失败,修复耗时 37 天。我方技术员小李对比两地的算法流程图,19 组完全匹配项的分支判断节点数量均为 37 个,与协议推荐的 “最优路径” 完全重合,其中第 19 个节点的跳转条件在两地的逻辑表达式完全一致,连括号的位置都分毫不差。

 最严格的验证是 “黑盒测试”:不告知算法细节的情况下,37 组数据中 19 组的输出结果自然匹配,匹配率 51.35%,远超协议要求的 37%。陈恒发现,这 19 组数据恰是 1963 年协议签署时,我方代表坚持纳入的 “核心防御序列”,其加密逻辑基于 1962 年国内的核加密算法,“把自己的技术根基放进国际协议,才是真的兼容”。

 三、心理博弈:共识背后的信任拉锯

 视频会议中,地拉那工程师质疑第 19 组数据的匹配 “是巧合”。陈恒没说话,只是共享 1963 年的原始测试数据,第 37 页的 “逆推验证” 显示,19 组数据的加密轨迹在数学上形成闭环,篡改任何一位都会导致后续 19 位全部错位。“1963 年我们用 37 种攻击方法试过,这 19 组数据的抗破解能力是其他组的 1.9 倍。”

 赵工的烟袋锅在兼容性报告上敲出节奏:“对方 1963 年藏了个后门,在第 37 组数据里加了隐性标记。” 我方测试时发现该标记后,按协议第 19 条 “对等防御” 原则,也在对应位置嵌入识别码,此刻两地设备的标记识别成功率均为 98%,“信任是相互的,协议里的攻防平衡不能破”。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信任指数:19 组完全匹配项的存在使系统互信度提升至 91%,符合协议 “≥85%” 的部署阈值。

 深夜的紧急磋商中,地拉那突然提出修改第 7 组数据的加密参数。陈恒立即调出 1963 年的《参数锁定条款》,第 19 页明确 “核心参数 20 年内不得变更”,条款下方的我方签名笔迹压力值,与陈恒此刻在拒绝函上的签名完全相同 ——190 克 / 平方毫米。“协议不是草稿纸,1963 年定的规矩得守住。”

 四、逻辑闭环:37 与 19 的协议锁链

 陈恒在测试黑板上画下兼容链:1963 年协议规定 37 种加密模式→1965 年测试覆盖全部模式→19 组核心数据完全匹配→符合协议 “19 项必过指标”,链条的每个节点都标注协议条款编号,其中第 19 条与第 37 条形成互锁 —— 不通过 19 组核心测试,37 种模式的兼容性认证自动失效。

 赵工补充数学关联:19 组完全匹配项的加密强度分布呈黄金分割,第 19 组的强度值 37 恰好是 19x1.947(黄金比近似值),与协议采用的 “斐波那契密钥扩展” 算法完全吻合。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37 组数据的传输顺序与 1963 年协议附件的推荐顺序误差≤1,其中第 19 组的位置始终在第 19 位,形成 “位置 - 内容” 双重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