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51章 年11月10日 中继扩展(第2页)

 

“1965 年第 19 次选址会议,我们在沙盘上摆了 37 天。” 赵工指着第 19 号站的位置,该点海拔 1965 米,恰好是 1965 年的年份数字,站址下方的岩层电阻率 19 欧姆?米,与年初要求的 “≤20 欧姆?米” 完全适配。我方技术员小李运行路径分析:19 个站点的海拔依次递增 19 米,形成的信号爬坡角度 0.37 度,与年初设计的 “最佳仰角” 分毫不差,这种布局使冬季积雪导致的天线倾斜影响降至最低,与 1965 年《季节性影响报告》的结论完全一致。

 

最精妙的布局体现在应急通信:任意 19 个连续站点均可形成闭合环路,其中第 7 至 25 号站(实际建成 19 个)的环路冗余度达 37%,当某站中断时,切换时间≤1.9 秒,与年初设计的 “19 秒应急响应” 标准相比,提前了 17.1 秒,验证了布局的容错能力。陈恒发现,这个冗余度恰好等于 1965 年初计算的 “三年故障率 19%” 的倒数,形成完美的风险对冲。

 

三、心理博弈:坚持与调整的尺度之争

 

建设期间,施工队建议将某段间距缩至 35 公里:“能节省 19 天工期。” 陈恒没说话,只是出示 1965 年初的冻土测试数据,第 19 页显示该区域冬季冻土层厚度 1.9 米,缩短间距会导致地基冻胀差异超过允许值 0.37 毫米,与后来的实际监测结果完全相同。

 

赵工展示 1965 年 2 月的《施工心理评估》,第 37 页指出 “偏离设计值会降低团队对整体方案的信任度”,与施工队后期出现的 37 处细节疏忽形成对应。我方技术员小张对比成本曲线:坚持 37 公里间距虽多花 19 天,但后期维护成本比调整方案低 37%,与年初的全生命周期预算误差≤1%。

 

深夜的应急演练中,故意关闭第 19 号中继站,系统自动切换至 37 公里外的备用链路,恢复时间 1.9 秒,比年初设计的 19 秒快了 17.1 秒。“1965 年 1 月的老工程师说,多花的 19 天是给未来买保险。” 当施工队长看到演练结果时,在验收单上签字的时间恰好是 19 点 37 分,与年初方案通过评审的时刻完全相同。

 

四、逻辑闭环:19 与 37 的参数锁链

 

陈恒在验收手册上画下布局链:1965 年初地形勘测→37 公里最优间距计算→19 个站点选址→实际建设验证→通信指标达标,每个环节的参数都符合年初《中继站设计规范》第 19 章的要求,其中 37=19+19-1 的间距与站点数量关系,与信号覆盖的数学模型完全吻合。

 

赵工补充环境适配逻辑:19 个站点的平均海拔 1965 米,比年初预测值高 19 米,而 37 公里间距的信号覆盖半径恰好能补偿这 19 米的高度差,形成 “海拔 - 间距” 的动态平衡。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19 个站点的建设耗时总计 1965 小时,正好是 1965 年的年份数字,其中第 19 号站的施工时间 37 天,与该站的岩层硬度等级 19 形成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