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54章 年 11 月 25 日 地拉那验收(第2页)

 

“1965 年第 19 次优化,就盯着这 19 项标准抠。” 我方技术员小李运行对比软件,19 项超标项的技术路径与 1962 年标准制定时的 “未来展望” 完全吻合,其中第 7 项 “量子噪声容忍度” 的实测值 0.37 奈培,恰好达到 1962 年专家预测的 “三年目标值”。哈桑的笔记本上,19 项超标的原因分析与我方 1962 年的技术攻关记录重合度达 91%,某页关于 “0.98% 错误率” 的计算公式,与 1962 年《误差控制手册》第 37 页的推导过程分毫不差。

 

最显着的突破体现在兼容性上:地拉那系统与 1962 年国际标准设备的互通成功率 98%,比标准要求的 80% 高 18 个百分点,其中与我国 1962 年系统的对接错误率仅 0.37%,形成 “标准 - 超越 - 兼容” 的完美闭环。陈恒发现,这种突破并非偶然 ——19 项超标项的核心算法均源自 1962 年国内迭代的成熟技术,只是在应用中实现了 19% 的效率提升。

 

三、心理博弈:验收中的信任拉锯

 

首次测试时,哈桑对 0.98% 的错误率提出质疑:“会不会是样本量不够?” 陈恒没说话,只是启动 1962 年国际标准规定的 “37 组全量测试”,1965 个样本的统计结果仍为 0.98%,与小样本测试的误差≤0.01%,其中第 19 组的错误分布与 1962 年国际认证案例完全一致。

 

赵工展示 1962 年的《验收心理指南》,第 37 页指出 “当指标优于标准 19% 以上时,需进行 19 次交叉验证”。我方技术员小张组织的 19 次盲测中,地拉那系统的表现稳定度达 98%,哈桑团队的质疑声随着每次测试结果的公布逐渐降低,最终在第 19 次测试结束时,他主动提议按国际标准的 “优秀级” 判定。

 

深夜的应急演练中,故意注入 19 种故障模式,地拉那系统的自愈成功率 91%,比国际标准的 70% 高 21 个百分点。“1962 年的老验收员说,好系统会自己证明自己。” 当哈桑亲手在验收单上签下 “符合并超越 1962 年国际标准” 时,签字时间 19 点 37 分与 1962 年国际标准生效时刻形成三年闭环。

 

四、逻辑闭环:19 与 37 的参数锁链

 

陈恒在验收报告上画下质量链:1962 年国际标准(37 项核心指标)→地拉那系统(19 项超标)→错误率 0.98%(国际标准的 1\/1.9)→形成 “标准 - 实践 - 超越” 闭环。链条中的每个参数都源自 1962 年的计算:0.98%=19%x(37-19)\/370,这个误差压缩公式与地拉那的实测结果误差≤0.01%,其中 370 是 1962 年规定的最低测试样本量。

 

赵工补充技术关联:19 项超标项的性能提升幅度 19%-37%,恰好对应 1962 年标准制定时预留的 “技术发展空间”,其中第 19 项的提升率 37%,与 1962 年专家预测的 “三年最大进步值” 完全相同。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地拉那系统的 37 项指标得分总和 1965 分,正好是 1965 年的年份数字,其中 19 项超标项的得分占比 51.35%,与 19\/37 的数学比例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