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年 12 月 10 日 技术总结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12 月 10 日档案室,陈恒铺开的 37 组参数表在日光灯下泛着蓝黑墨水的光泽,红色铅笔标注的 “标准差 0.37” 与 1962 年原始数据册第 37 页的预测值形成重叠的笔迹。游标卡尺测量的表格行距 1.9 厘米,与 1962 年数据册的规格误差≤0.1 毫米。我方技术员小李用算盘复算的标准差数值,算珠组合与 1962 年《统计手册》第 19 页的示例完全相同。窗外的冰霜在玻璃上凝结的纹路,与参数曲线的标准差分布形成对称的正态图案。字幕浮现:当 37 组数据的标准差锁定 0.37,1962-1965 的技术轨迹里藏着用数字编织的闭环 —— 这是陈恒的参数表对三年工程史的最终应答。】
一、数据谱系:37 组参数的时间轴
档案室的第 19 排铁柜,1962 年的原始数据册边缘磨损出 19 道折痕,陈恒用透明胶带修补的第 37 页,“初始参数 19.62” 的数值与 1965 年最终参数表的 “19.62±0.37” 形成精准呼应。老工程师赵工用 1962 年的计算尺核验,37 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19.37,与三年前预测的 “19.37±0.5” 误差≤0.13,其中第 19 组 “密钥熵值” 的年度波动幅度 0.37,恰好等于整体标准差,记录在 1963 年《年度数据报告》第 7 页。
“1962 年第 37 次采样,就发现这组数据的离散度特别小。” 赵工的烟袋锅在参数表上敲出点,落点形成的 “37” 字样与 1962 年数据册的页码标记完全重合。我方技术员小张绘制的趋势图显示:37 组数据的首尾值差 1.9,是标准差 0.37 的 5.135 倍(19\/3.7),与 1962 年《数据稳定性规范》第 19 页的 “合格阈值 5 倍” 完全吻合,其中 1964 年出现的唯一异常值,经修正后偏差仍≤0.37,未突破允许范围。
争议出现在第 37 组数据:1965 年的测量值比 1962 年低 0.37。陈恒却调出 1962 年的《衰减预测模型》,第 19 页明确 “三年累计衰减≤0.37”,该数值与实际测量误差≤0.01,“不是误差,是 1962 年就算准了的自然损耗”。当用 1962 年的补偿公式修正后,最终值与初始值的偏差缩至 0.01,验证了模型的前瞻性。
二、标准差验证:0.37 的数学闭环
1962 年的对数坐标纸在桌面上铺开,陈恒绘制的 37 组数据分布呈完美正态曲线,拐点坐标(19.37,0.37)与 1962 年《统计手册》的标准正态分布图重叠度达 98%。赵工展示的 1962 年预测试算稿上,铅笔标注的 “标准差≤0.4” 被红笔改为 “0.37”,旁边的演算过程显示:该值源自 19 组基础数据的方差开方,与当前计算结果误差≤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