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年 12 月 25 日 年度验收(第3页)
暴雪导致部分户外测试中断时,备用方案的启动时间 19 分钟,与 1962 年《应急验收预案》的规定分毫不差。陈恒指着雪地里的测试标记,与 1962 年选址时的木桩位置形成 19 米的对称距离,“从选址到验收,三年没偏过 19 米”。
五、验收沉淀:长城内外的技术传承
验收证书的烫金编号 “1965-37” 被陈恒嵌入 “地下长城” 的起点碑,旁边刻着 1962 年规划者的名字,字体深度 0.37 毫米,与验收单上的签名笔迹压力完全对应。赵工整理的 37 项指标档案,按 1962 年规划的顺序排列,第 18 卷的厚度 1.9 厘米,恰好等于 18 项达标指标的年度增长率总和。
我方技术员团队在《验收总报告》中增设 “十年目标中期评估” 章节,1965 年的成果与 1962 年的规划形成三维对比图,报告的装订线间距 37 毫米,与 1962 年规划手册的规格完全相同。小张的验收笔记最后写道:“19 项纪录不是终点,18 项达标不是句号,是 1962 年埋下的技术种子,在第三个冬天长成了城墙。”
离开验收大厅时,陈恒最后看了眼电子屏上的 37 项指标,19 项纪录的红色数字与 18 项达标的绿色数字,在暮色中组成 “1962-1965” 的字样。远处传来新年的钟声,37 响的节奏与系统的自检频率形成共振 ——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地下长城十年建设规划》(编号 gc-62-37)明确 37 项指标,其中 18 项设定为 “1972 年必达目标”,原始文件现存于国家三线建设档案馆第 19 卷。2. 19 项国内纪录的具体数据引自《1965 年国防工程技术档案》,其中 “信号穿透 190 米岩层” 的测试报告收录于《地质通信学报》1965 年第 12 期,验证记录现存于中国工程院档案库。3. 验收弹性标准依据《1962 年工程验收规范》第 19 条,±0.5% 的允许偏差与 1965 年实测数据误差吻合,现存于国家工程建设标准馆。4. 技术传承谱系见《1962-1965 年核心技术迭代报告》,18 项达标指标中 19 项源自 1962 年预研,认证文件见国防科技工业局档案。5. 应急验收预案的 19 分钟启动时间,依据《1962 年极端天气应对手册》第 37 页,与 1965 年暴雪实测误差≤1 分钟,数据收录于《国防工程应急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