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年 12 月 26 日 余震终章(第2页)
“1962 年为这 19 微伏,我们在山洞里守了 37 天。” 赵工指着监测站墙上的刻痕,1962 年记录的 “37hz 基准线” 与当前激光标线仪投射的红线重合度达 98%,刻痕深度 0.19 毫米,恰好等于 1962 年铅笔的笔尖直径。我方技术员小李运行统计学检验:连续 19 天的 37 赫兹信号标准差 0.37 微伏,与 1962 年背景值的波动范围完全一致,通过 99% 置信度的 t 检验。
最严格的验证是干扰排除:关闭所有人工电磁源后,37 赫兹信号仍稳定在 19 微伏,证明该值为自然背景而非设备噪声。陈恒对比 1962 年的干扰排除流程,当前操作的 19 个步骤与当年完全相同,其中第 7 步 “屏蔽接地电阻≤0.37 欧姆” 的实测值 0.368 欧姆,与历史记录误差≤0.002。
三、模式切换:从核爆到常规的逻辑闭环
加密系统的切换指令在 19 点 37 分发出,陈恒输入的 19 位授权码与 1962 年预设的 “终止密码” 完全匹配,系统响应时间 1.9 秒,与《核应急规范》第 37 页的要求分毫不差。赵工监控的切换过程显示,37 个核心模块依次从 “抗核爆模式” 转入 “常规模式”,其中第 19 号模块的切换延迟 0.37 秒,恰是 1962 年设计的 “优先级排序” 结果 —— 保障通信不中断。
“1962 年第 19 次模式测试,就怕切换时丢数据。” 赵工调出的日志显示,当前切换的数据包丢失率 0.00%,与 1962 年模拟测试的最佳结果完全相同,其中加密算法从 “37 层动态加密” 降至 “19 层常规加密” 的过渡平滑度达 98%。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能耗变化:常规模式的功率 196.2 瓦,比核爆模式降低 37%,与 1962 年 “节能切换” 的设计目标误差≤1 瓦。
争议出现在切换时机:某年轻工程师担心 “信号反弹”。陈恒却调出 1962 年的《余震周期模型》,第 19 页预测 “1965 年 12 月后余震能量≤背景值”,模型曲线与实际监测的吻合度达 91%。当连续 19 小时信号稳定在 19 微伏后,系统自动生成 “切换确认报告”,签名栏的电子笔迹与 1962 年系统设计者的数字签名形成跨时空验证。
四、心理博弈:终章时刻的认知拉锯
监测评审会上,参与 1962 年核爆观测的老技术员老王反对切换:“再等 37 天保险。” 陈恒没说话,只是投影 1962 年的余震衰减公式,计算显示继续监测的置信度提升仅 0.37%,远超 “≥99% 即可终止” 的标准。
赵工展示的 1962 年《心理预期报告》,第 37 页指出 “长期监测会导致过度谨慎,误判率上升 19%”,与当前老王坚持的 “信号反弹论” 形成对应。我方技术员小李的风险评估显示:维持核爆模式的年维护成本比常规模式高 19 万元,与 1962 年 “成本 - 效益模型” 的预测误差≤1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