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65章 年 12 月 31 日 跨年测试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12 月 31 日午夜,北京主控室的原子钟显示 23:59:59.02,四川隧道的石英钟与地拉那机房的机械钟在监控屏上形成三联画面,秒针重合的瞬间,三地加密系统同时输出 “同步成功” 的绿色代码,时间误差条定格在 0.98 秒。陈恒面前的 1962 年基准时钟,黄铜钟摆的摆动幅度与三年前核爆时刻完全一致,钟面 “1962.11.3” 的刻痕在午夜灯光下泛着暗光。我方技术员小李的同步日志上,三地时间戳的手写记录误差≤0.01 秒,与 1962 年《跨国时钟校准规范》第 37 页的要求形成红色批注对比。窗外的烟花在 19 秒后照亮钟面,与 1962 年核爆后的第一缕晨光在曝光度上完全相同。字幕浮现:当 0.98 秒的误差收束于 1962 年的基准,三地时钟的重合完成了对技术传承的跨年应答 —— 这是时间在加密电波中的永恒共鸣。】

 

一、时间校准:0.98 秒的跨洲际闭环

 

北京主控室的恒温舱内,1962 年的基准时钟摆锤频率稳定在 19 赫兹,陈恒用 1962 年生产的频率计测量,输出信号的长期稳定度 0.37pp,与三地测试的时间误差 0.98 秒形成数学关联:0.98=1962x(37\/),其中

 

是 1962-1965 年的总天数(3x365+1)。老工程师赵工展开的三地经纬度表,北京(东经 116°)、四川(东经 104°)、地拉那(东经 19°)的经度差换算成时间误差理论值 1.02 秒,与实测 0.98 秒的偏差≤0.04 秒,符合 1962 年《时差补偿协议》第 19 条 “允许 ±0.05 秒修正”。

 

“1962 年第 37 次时钟校准,我们就预演过这种跨洲同步。” 赵工的烟袋锅在基准时钟的黄铜底座上敲出点,1962 年刻下的 “基准频率 1962hz” 与当前示波器显示的频率值误差≤1hz。我方技术员小李监控的卫星对时信号,每 19 秒与 1962 年基准时钟校准一次,其中地拉那站的校准延迟 0.37 秒,恰好抵消洲际通信的物理时延,使最终同步误差压缩至 0.98 秒,与 1962 年预测的 “最优补偿值 0.97±0.02 秒” 完全吻合。

 

争议出现在四川站的机械误差:初始同步时偏差 1.9 秒。陈恒却调出 1962 年的《地形影响修正表》,第 37 页明确 “四川盆地需加 0.92 秒地形补偿”,修正后误差降至 0.98 秒,该补偿值与 1962 年核爆时的地形时差测量结果分毫不差。

 

二、基准延续:1962 年时钟的技术基因

 

1962 年的基准时钟安置在防磁舱内,陈恒拆解的钟摆组件显示,其游丝弹性系数与 1962 年出厂测试报告的 19.62n\/ 误差≤0.01,其中平衡锤的磨损量 0.37 克,恰好是三年自然损耗的理论值。赵工展示的 1962 年《时钟维护日志》,第 19 页记录的 “每 37 天校准一次” 的规程被严格执行,当前时钟的累计走时误差 19.62 秒,日均误差 0.018 秒,与设计的 “≤0.02 秒 \/ 天” 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