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年 2 月 10 日 密钥拓展(第2页)
赵工保存的 1962 年密钥设计图纸第 19 页,“37 位主密钥 + 19 位校验位” 的结构,与新增密钥的前 19 组完全相同,其中第 7 位校验位的算法,仍沿用 1962 年核试验时的 “模 37 取余” 逻辑。我方技术员小张发现,新密钥的前 19 组虽然采用激光雕刻,但刻痕的起始角度始终是 19 度,这与 1962 年机械冲压时的初始角度分毫不差 —— 是为了兼容 1962 年的密钥读取设备。
“1962 年第 37 次密钥结构评审,我们争论的就是这 19 位校验位。” 陈恒指着新密钥的第 19 位校验位,其生成公式与 1962 年的手写稿在 19 处运算步骤上完全一致,只是将 “手工查表” 改为 “计算机自动运算”。当用 1962 年的算盘复算校验位时,结果与计算机输出误差≤1,算珠碰撞的频率 19 赫兹,与密钥生成器的时钟频率形成共振。
二、交叉验证的逻辑闭环
前 19 组新密钥与 1962 年核试验密钥的交叉验证,覆盖 19 种极端场景:-37c低温、强电磁干扰、持续振动等,其中第 7 组 “核爆电磁脉冲” 场景的验证成功率 100%,错误率 0.00%,与 1962 年的实战记录完全相同。陈恒调出的验证日志显示,1966 次交叉比对中,总误差次数 37 次,平均误差率 0.19%,符合 1962 年《密钥验证标准》第 37 页的 “≤0.2%” 要求。
赵工对比的 19 组核心参数中,新密钥的 “抗暴力破解时长” 达 3700 小时,是 1962 年核试验密钥的 10 倍,但破解算法的初始防御逻辑仍沿用 1962 年的 “37 层动态变换”。我方技术员小李运行的兼容性测试显示,新密钥插入 1962 年的加密机后,启动电流 1.9 安培,与四年前的测试数据误差≤0.01 安培,这是因为两者的接口阻抗均为 37 欧姆。
最关键的验证在密钥恢复测试:模拟 1962 年核试验时的密钥损毁场景,前 19 组新密钥的恢复时间 19 分钟,与 1962 年的应急方案记录分毫不差。陈恒发现,恢复程序的第 37 行代码,与 1962 年的汇编指令完全相同,只是将 “磁带读取” 改为 “硬盘读取”,“核心逻辑不能变,这是 1962 年定下的铁规矩”。
三、应急设计的心理博弈
密钥评审会上,小王展示的 “全新结构方案” 显示错误率 0.18%,比兼容方案低 0.01%。“为什么非要抱着 1962 年的结构不放?” 他的质疑声在会议室回荡,与 1962 年密钥评审时某专家的质疑语气惊人相似。陈恒播放 1963 年的事故录音,里面是密钥体系更换后的数据解密失败警报,持续 37 秒,背景中能听到当时的技术员(现赵工)在喊 “用 1962 年的备用密钥”。
赵工展开的 1962 年投票记录显示,37 名专家中 19 人坚持 “历史兼容性”,与当前评审的投票结果完全相同。我方技术员小张的风险评估显示:全新结构在极端环境下的失效概率 1.9%,是兼容方案的 19 倍,一旦失效,1962 年的核试验数据将永久无法解密。“1962 年的密钥不是负担,是救命的备份。” 赵工的烟袋锅在密钥结构图上敲出点,落点恰是 1962 年核试验密钥的核心校验位。
深夜的模拟攻击测试中,全新结构在第 19 次高强度攻击下崩溃,而兼容方案坚持到第 37 次才出现首次错误。小王在测试报告上签字时,笔尖的停顿位置与 1962 年反对兼容方案的专家在评审记录上的停顿位置完全相同 —— 都在 “历史数据安全” 栏的第 7 行。
四、密钥生成的技术传承
新增密钥的生成设备,其核心模块移植自 1962 年的密钥机,只是将机械齿轮换成电子芯片,但密钥生成的 19 个步骤完全一致。陈恒操作的加密轮盘,每转动 37 度,生成的密钥片段就与 1962 年的对应片段重合,其中第 19 度位置的 “核级加密” 标识,与 1962 年轮盘的烫金标识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