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74章 年 2 月 15 日 文档升级

【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2 月 15 日印刷厂,《加密技术手册》1966 年版的校样在日光灯下展开,第 19 章 “核爆干扰防护” 的标题字号比其他章节大 1 磅 —— 这是 1962 年原版手册就定下的 “核级内容突出标准”。陈恒用红铅笔在第 37 页标注的 “岩体反射加密技术”,与 1965 年四川基地的测试报告第 19 页完全重叠,铅笔的木质纹理与 1962 年修订原始手册时的铅笔一致,都是 “中华 2b 型” 特供款。印刷厂的活字盘里,“核爆” 二字的铅字磨损度比其他字高 19%,这是 1962-1965 年间反复排版 37 次留下的痕迹。手册的内页纸张边缘,有 19 道细微的压痕,对应 1962 年以来 19 次重大技术革新的修订节点。字幕浮现:当 1966 年的手册收录 37 项技术革新,第 19 章的铅字里藏着四年来与核爆干扰的对抗记忆。】

 

印刷厂的铅字排版机发出 “咔嗒” 声,陈恒戴着白手套的手指拂过 “第 19 章 核爆干扰防护” 的铅字版,每个字的凸起高度 0.37 毫米,与 1962 年原版手册的活字精度完全相同。老工程师赵工抱来的 1962-1965 年技术档案堆在旁边,最上面的 1965 年《岩体加密测试报告》第 37 页,被红笔圈出的 “反射率 98.3%”,正对应手册新增的第 37 项技术革新。“1962 年首版手册印了 1900 册,现在修订,光核爆防护部分就新增了 19 页。” 赵工的指甲在档案袋上划出浅痕,袋口的绳结系法与 1962 年归档时的 “军工结” 完全一致,需要拉动 19 厘米才能解开。

 

我方技术员小李校对的第 19 章校样,第 7 页的 “电磁脉冲衰减曲线” 与 1962 年核试验时的实测曲线在 19 个特征点重合,其中 37 赫兹频段的衰减值误差≤0.1 分贝。他忽然发现,曲线旁的批注笔迹压力 190 克 \/ 平方毫米,与 1962 年陈恒在原始数据上的批注力度分毫不差 —— 是长期握 19 克钢笔形成的肌肉记忆。印刷厂的老师傅拿着 1962 年的原版手册比对,发现新版的行间距仍保持 3.7 毫米,“你们搞技术的就是细,连字与字的空隙都带规矩”。

 

争议在讨论第 37 项技术革新时爆发。年轻工程师小王觉得 “1962 年的真空管加密技术太老旧,没必要收录”,他的钢笔在校样上划出的墨痕,恰好覆盖 1962 年某工程师的相同质疑。陈恒没说话,只是翻开 1965 年的极端环境测试报告:在 - 37c低温下,真空管设备的错误率 0.37%,比晶体管设备低 1.9 个百分点,这与 1962 年核试验时的结论完全一致。小王的耳尖泛起红晕,他注意到校样第 19 页的注释:“本技术适用于核爆后 37 小时内的应急通信”—— 这是晶体管设备无法替代的场景。

 

深夜的校对室里,陈恒将 1962 年的手写笔记贴在校样旁,“核爆电磁脉冲防护三原则” 的字迹与新版手册的印刷文字形成重叠,其中 “接地电阻≤0.37 欧姆” 的要求四年来从未变更。赵工用 1962 年的算盘复算手册中的公式,算珠碰撞声频率 19 赫兹,与印刷厂的排版机节奏形成共振。当最后一页校样签字时,墙上的挂钟指向 19 点 37 分,与 1962 年首版手册定稿时间完全相同,窗外的雪落在校样上,融化的水痕勾勒出 1962-1966 的时间轴,终点恰好落在第 19 章的标题旁。

 

一、内容架构:37 项革新的历史坐标

 

《加密技术手册》1966 年版的总页数 196 页,比 1962 年版的 98 页增加一倍,其中 37 项技术革新按时间顺序排列,第 19 项 “抗核辐射加密模块” 恰好对应 1964 年的技术突破。陈恒核对的目录页显示,第 1-18 项为基础革新,第 19-37 项为核爆相关技术,这个划分与 1962 年《技术发展规划》第 37 页的 “两步走” 战略完全一致 —— 先完善常规功能,再突破核级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