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80章 陈恒的 “战备值班” 申请(第2页)

 

二、批注的技术密码:19 与 37 的隐性逻辑

 

陈恒在预案第 19 页空白处写下的 \"战备值班需含加密设备维护\",每个字的高度严格控制在 3.7 毫米,与正文仿宋字体的字号误差≤0.1 毫米。放大镜下可见,\"维护\" 二字的收笔处有 19 微米的停顿痕迹,与 1962 年他在《晶体管测试记录》上的笔迹特征完全一致。

 

赵工对比 1962 年与 1966 年的值班申请发现,两份文件的 \"紧急联系人\" 一栏,均留了 19 个字符的空白 ——1962 年填的是核爆观测站电话,1966 年则是四川深山协作厂的暗语地址。我方技术员小李的光谱分析显示,陈恒批注用的铅笔,石墨成分与 1962 年核爆值班记录所用铅笔完全相同,含 37% 的黏土添加剂。

 

1 月 15 日深夜,陈恒用红铅笔在批注旁补画的设备简图,与 1962 年《加密机维护手册》第 19 页的插图成 80% 缩放比例。简图中晶体管的排列角度 37 度,恰好是 1962 年测试确定的最佳抗干扰角度。当这页纸被紫外线照射时,简图边缘浮现出 1962 年的荧光墨水标记 —— 是当年设备验收时的合格章残迹。

 

革委会干事后来回忆,当时曾注意到申请附件的值班表上,19 个名字的笔画总数恰好是 370 画,与预案第 19 页的条款字数完全相同。但他没发现,表中第 7 个人名的偏旁,恰好能拼出 \"67 式\" 的代号 —— 这是陈恒用 1962 年密码学课上的拆字法设计的。


三、申请的隐形逻辑:借壳的技术续航

 

陈恒申请中 \"沿用 1962 年值班制度\" 的表述,在《科研秩序维护预案》第 19 页有明确对应条款。但档案显示,1962 年制度中 \"每日设备校准\" 被他扩展为 \"每日原型机测试\",扩展部分的字迹颜色比原文浅 19%,需在 19 勒克斯的灯光下才能看清 —— 这是 1962 年实验室的标准照明亮度。

 

赵工保存的 1966 年 1 月设备领用记录上,\"战备值班\" 名义领取的 37 种零件,与 1962 年核爆加密机的备件清单重合度达 91%。其中第 19 项 \"1.9 毫米焊盘\",在申请中被标注为 \"旧设备维修用\",但实际用于 \"67 式\" 的线路板测试 ——1962 年的备件库存账本显示,这种焊盘早在 1964 年就已停产。

 

我方人员在协作厂的回执单上发现,1 月 20 日收到的 \"值班器材\" 中,有 19 个标注 \"1962 年型\" 的铝制饭盒,内壁均有 37 道压痕 —— 与陈恒办公室保存的核爆观测饭盒特征完全一致。后来的拆箱记录显示,饭盒里装的不是维修工具,而是 \"67 式\" 的晶体管样品,每只样品的引线长度都精确到 1.9 厘米。

 

最关键的逻辑闭环在时间维度:申请中 \"值班周期 19 天\" 的设定,与 1962 年核爆后设备稳定期完全吻合。而 19 天的间隔里,恰好包含 3 个 7 天 —— 这是 1962 年《加密算法迭代规范》规定的测试周期,陈恒在申请的备注栏用铅笔标了 3 个点,每个点的直径 0.37 毫米。

 

四、审批的暗合轨迹:制度缝隙中的共识

 

革委会讨论陈恒申请的会议记录第 19 页,某干事的质疑被划掉,划痕的力度 190 克 \/ 平方毫米,与陈恒批注的压力完全相同。最终通过的决议中,\"战备值班\" 的权限范围比常规申请宽 37%,恰好覆盖 \"67 式\" 研发所需的实验室区域 —— 这一区域在 1962 年曾作为核爆通信备份中心。

 

赵工回忆,审批期间有位曾参与 1962 年核爆保障的老干事,指着申请中 \"19 人值班\" 的条款说:\"这个人数,够维护核爆设备了。\" 他不知道,这 19 人正是 \"67 式\" 研发的核心团队,其中 7 人持有 1962 年颁发的 \"核级加密操作证\"—— 证件编号的末两位,与申请中值班组的编号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