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86章 图纸转移(第2页)

 

最精妙的伪装在装订线处:19 页关键图纸被微缩后,夹在第 19 与 20 页之间的粘胶层,厚度仅 0.37 毫米,用 1962 年的无损检测设备才能发现。粘胶的配方源自 1962 年的《纸张粘合保密技术》,37% 的阿拉伯树胶混合 19% 的蜂蜡,遇水后会形成隐形的防水层,保护微缩胶片不被雨水损坏。陈恒在测试时发现,这种粘胶在 - 37c至 37c区间的粘性变化率≤1.9%,完全适应山区的极端温差。

 

二、转移过程的执行闭环:复刻 1962 年的传递路线

 

转移队伍的行进路线与 1962 年核爆密信的传递路线完全重合,全程 196 公里,设置 37 个隐蔽接力点,每个点的停留时间严格控制在 19 分钟。陈恒携带的指南针,仍是 1962 年的军用款,指针在 “磁北偏 37 度” 处的稳定性比新品高 19%,这个偏差值恰好对应路线中的关键转弯角度。

 

赵工在第 19 个接力点交接时,用 1962 年的 “三指触额” 暗号确认身份 —— 这个动作源自蒙古族人的问候礼仪,1962 年被纳入保密联络规范。对方递来的替换包,与陈恒的帆布包完全相同,只是民歌集的第 37 页被换成新的,旧页上已积累 19 处检查时的折痕,需要及时更换避免暴露。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每个接力点的接应人员,都穿着 1962 年款的蒙古袍,盘扣数量 19 颗,与民歌集的总页数形成隐秘对应。

 

最危险的路段在海拔 3700 米的山口,暴风雪可能导致纸张受潮。陈恒按 1962 年的预案,将民歌集密封在铅皮盒内,铅皮厚度 0.37 毫米,与核爆时的辐射防护标准一致。盒内的干燥剂,是 1962 年库存的氯化钙,吸湿量达自身重量的 37%,确保 72 小时内纸张干燥。当风暴过后打开盒子,第 19 页的微型胶片仍保持清晰,与 1962 年的防潮测试结果分毫不差。

 

转移全程的通信保持 1962 年的 “静默原则”,仅在紧急情况使用 19 赫兹的红外信号。小李在第 37 小时发出过一次信号,编码内容 “民歌第 7 页受损”,与 1962 年的应急编码规则完全相同,接收方的回复延迟 1.9 秒,在允许范围内。

 

三、心理博弈的暗流涌动:信任与试探的攻防

 

checkpot 的第一次检查,对方就注意到民歌集的异常重量。“一本民歌集怎么这么沉?” 他的手指在封面敲击,频率 370 赫兹,与 1962 年的金属探测仪频率相同。陈恒按预案解释:“内页夹着蒙古谚语手稿”,同时翻开第 19 页 —— 那里的夹层确实放着无关的蒙语笔记,这是 1962 年设计的 “第一层防御”,用真实信息掩护核心秘密。

 

赵工在应对语言质疑时,展示的蒙语口语水平,恰好停留在 “能交流但不精通” 的程度 —— 这是 1962 年培训的标准。当对方用生僻的蒙古语方言提问,他故意答错 19 处,符合 “非母语者” 的特征,避免因过于熟练引发怀疑。我方技术员小张后来回忆,当时他的手心出汗量达 37 毫升,这个数据在 1962 年的心理压力测试中被标记为 “安全阈值上限”。

 

年轻工程师小王的紧张在第三次检查时暴露,递书的手抖了 19 度。对方立即注意到第 7 页的异常,正要细看时,陈恒突然用蒙古语唱起歌,节奏故意快 19 拍,分散注意力的同时,用肘部悄悄顶住小王的腰 —— 这个动作源自 1962 年的 “应急提醒” 规范。最终检查人员被歌声吸引,放过了关键页面,小王后来在日志上写:“1962 年的经验比技术更重要”。

 

最激烈的博弈在接近目的地时,对方要求将民歌集暂存。陈恒引用 1962 年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条例》第 19 条:“珍贵民歌资料不得离身”,同时展示内页的 “文物登记章”—— 这是 1962 年核爆后为保护少数民族文献特制的印章,仿造难度极高。对方的钢笔在登记本上停顿 19 秒,最终放行,这个犹豫时间与 1962 年的统计数据完全吻合。

 

四、历史对照的加密逻辑:从 1962 到 1966 的蒙语密码传承

 

1966 年的加密算法手稿,其蒙语伪装策略直接源自 1962 年的 “草原密码” 项目。该项目第 37 次实验证明,蒙古文的竖写特征最适合隐藏公式符号,尤其是 “л” 字母的长竖,可直接改写为等号,这种技巧在民歌集的第 19 页被反复使用,与 1962 年的实验报告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