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算法优化(第2页)
被小王质疑的 “密钥扩展简化”,实际是将 1962 年的 “37 步扩展” 压缩为 “19 步”,但保留了 1962 年验证的 “素数模运算” 核心。陈恒用 1962 年的密码机对比测试,两种扩展方式生成的密钥在 19 个特征点重合,偏差率仅 0.37%。“1962 年的老伙计早就告诉我们,核心逻辑不变,步骤可以优化。” 他的指尖划过手册上 1962 年总师的批注:“复杂不是目的,可靠才是。”
算法简化的逻辑闭环,藏在 1962 年的加密规律里。19 项简化步骤中,11 项属于 “合并同类项”,比如将 1962 年分散在 37 轮中的 3 次模 2 加运算合并为 1 次,运算结果与原逻辑误差≤1 比特。赵工发现,这种合并在 1962 年的加密日志中早有雏形 —— 某次紧急通信中,操作员为节省时间自发合并步骤,事后验证加密有效,这个案例被记在手册第 37 页的边缘空白处。
我方技术员小李的逻辑严谨性测试显示,简化后的 19 轮迭代仍满足 1962 年的 “三重闭环” 标准:密钥生成与明文加密闭环、迭代轮数与抗破解强度闭环、错误校验与自我修复闭环。尤其是保留的 “19 位校验码”,与 1962 年的 37 位校验码在纠错能力上等效,都能纠正 1.9 比特的传输错误。
最精妙的闭环设计在 “迭代终止条件”:1962 年的 37 轮迭代以 “固定轮数” 终止,而简化后的 19 轮采用 “动态收敛”—— 当加密误差≤0.01 分贝时自动终止,平均迭代次数 17.3 轮,比固定 19 轮更高效。这个思路源自 1962 年的实战观察:37 轮中约 19 轮已能满足精度要求,剩余 18 轮属于 “过度加密”。陈恒在日志上标注:“简化不是减法,是按规律取舍”,笔迹压力 190 克 \/ 平方毫米,与 1962 年总师的批注力度相同。
算法简化的争论持续了 19 天,焦点始终围绕 “简化是否会削弱实战能力”。小王的测试报告显示,简化算法在实验室环境下的抗破解时间比原逻辑短 37 小时,他据此主张 “保留 37 轮核心逻辑”,并在黑板上画满复杂的公式推导,这些公式与 1962 年刚提出加密逻辑时的理论推导如出一辙。
陈恒的回应则基于 1962 年的实战数据:他翻出 1962 年核爆后 19 天的通信记录,其中 37% 的加密失败并非因逻辑简单,而是设备故障导致的运算错误。“1962 年的教训是,太复杂的逻辑反而容易出问题。” 他让小李用 1962 年的老旧加密机测试,37 轮迭代的故障率比 19 轮高 1.9 倍,这个结果让小王的推导公式显得苍白。
赵工的调解沿用 1962 年的 “实战模拟法”:在 37 分贝强噪声中测试两种算法,简化后的 19 轮加密成功率 90.7%,仅比 37 轮低 0.3%,但耗时缩短 37 秒。当模拟 “敌方干扰” 时,简化算法的抗干扰余量反而高 1.9 分贝 —— 因为步骤少,受干扰的概率更低。小王在复盘时默默擦掉黑板上的公式,转而抄下 1962 年的实战结论:“在战场上,快且可靠比慢而完美更重要”。
深夜的调试间,小李问陈恒:“坚持简化,就不怕担责任?” 陈恒指着 1962 年的加密机:“1962 年总师敢用 37 轮,是因为当时只能做到那样;我们敢简化到 19 轮,是因为 1962 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可以。” 这句话让小王的眼神从质疑变成认同,他开始主动研究 1962 年的加密日志,在第 19 页发现了支持简化的关键数据 —— 原来当年的工程师早已考虑过类似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