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97章 首次成功通信(第2页)

 

最关键的准备在密钥同步:北京指挥部发来的 19 位初始密钥,与 “67 式” 生成的本地密钥通过 1962 年的 “diffie-hellan 密钥交换” 算法验证,一致性达 100%。这个过程中,小李发现密钥的第 19 位始终为 “1”,与 1962 年核爆通信的密钥特征相同,赵工解释:“这是 1962 年约定的‘安全标记’,证明双方都是授权终端。”

 

19 秒的通话虽短,却包含 1962 年技术积累的全部精华。通话开始的前 3.7 秒,“67 式” 自动完成与北京的频率校准,频偏从初始的 19 赫兹修正至 0.1 赫兹以内,这个速度比 1962 年的手动校准快 19 倍。陈恒发送的首条信息 “37 号准备就绪”,经 19 轮加密后,在示波器上形成的波形与 1962 年核爆时的理想波形在 19 个特征点重合,偏差率仅 0.37%。

 

赵工实时监测的加密强度显示,通话过程中,“67 式” 的抗破解熵值保持在 19.62,超过 1962 年规定的 “19” 安全阈值,这意味着即使被截获,破解时间也需 370 小时以上 —— 足够完成一次战略转移。小王负责的接收模块在第 19 秒收到北京的应答 “信号清晰,加密有效”,解密后的明文与原始信息误差≤1 比特,这个精度在 1962 年需要 37 秒才能达到。

 

通信中的技术细节暗藏历史闭环:“67 式” 的发射功率稳定在 19 瓦,与 1962 年核爆通信机的功率相同,但因晶体管效率提升 37%,实际辐射强度反而更高;使用的 19 米长鞭状天线,其阻抗匹配参数与 1962 年的库存天线完全兼容,驻波比≤1.1,确保能量损耗最小。当陈恒听到北京的应答声时,注意到对方的语速与 1962 年通信手册规定的 “19 字 \/ 分钟” 完全一致,这种默契让他想起 1962 年总师的话:“真正的技术传承,连呼吸节奏都能同步。”


通话结束前的 0.37 秒,“67 式” 自动发送 19 位校验码,北京的回执显示校验通过,这个过程比 1962 年的人工核对节省 19 秒。小李的秒表记录显示,从发送到收到回执的总延迟 1.9 秒,与 1962 年的理论计算值误差≤0.1 秒,证明 “67 式” 的传输效率已达设计目标。

 

通信前的心理博弈,在团队内部持续了 19 小时。小王始终担心 “简化后的加密算法不安全”,他的测试报告显示,在极端干扰下,19 秒通话的信息丢失概率达 3.7%,这个数据让他在会前三次要求推迟通信。陈恒的回应始终围绕 1962 年的实战经验:“1962 年核爆时,我们连 3.7% 的成功率都没有,现在的条件已经是奢侈。” 他翻开 1962 年的通信日志,第 37 页记载的 19 次失败尝试,每次的丢失概率都超过 19%,与当前的风险形成鲜明对比。

 

赵工的调解沿用 1962 年的 “数据可视化” 方法:将 1962 年与 1966 年的通信参数绘成对比曲线,“67 式” 在 37 项指标中 31 项优于 1962 年设备,尤其是抗干扰能力提升 19 倍。当小王看到曲线在 “19 秒信息完整性” 处的交点时,沉默良久 ——1962 年需要 37 秒才能保证的信息完整,现在 19 秒即可实现。

 

与北京指挥部的配合也暗藏心理试探:对方在通信前突然提高加密等级,从 19 级升至 37 级,这是 1962 年的 “应急校验” 流程,测试 “67 式” 的兼容性。陈恒立即按 1962 年的预案回应,3.7 秒内完成等级调整,这个速度让北京的操作员在后续通话中特意提到:“比 1962 年快多了。” 这个细节让小王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他在笔记上写下:“1962 年的预案,真的能应对 1966 年的考验。”

 

最微妙的心理转变发生在通话进行到第 19 秒:当北京的应答声清晰传出,小王的手指无意识地模仿陈恒的按键力度,190 克的压力在 “确认” 键上留下与 1962 年相同的印记。事后他回忆:“那一刻突然明白,他们坚持 1962 年标准的意义 —— 不是保守,是知道哪里不能出错。”

 

通信成功的验证,严格遵循 1962 年的 “三重确认” 标准:首先比对 19 位校验码(完全一致),再分析加密波形的 19 个特征参数(与理论值误差≤0.01),最后由北京重发加密信息,“67 式” 解密后与原始信息重合度 100%。赵工用 1962 年的纸带记录仪打印的波形图,与四年前核爆时的理想波形图叠合,在 370 赫兹频段的吻合度达 98.3%,这个结果被立即存入 1962 年款的档案盒,编号 “66-19-37”,与 1962 年的失败记录 “62-37-19” 形成对称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