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加密协议
卷首语
1970 年 9 月 15 日凌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加密机房里,空气里弥漫着臭氧和焊锡的味道。小李蹲在地板上,双手在 “70 式” 加密机的两个接口间切换 —— 左侧连接着 1962 年的老式电台,摩尔斯电码的滴答声从耳机里传出;右侧连接着卫星通信模拟器,数据流以每秒 300 比特的速度滚动。当双模式开关扳到 “卫星” 档,1962 年的电码自动转换为数字信号,在屏幕上形成完整的报文,没有一个字符丢失。
老张站在控制台前,手里的搪瓷杯映出双模式指示灯的红光和绿光。这是第 37 次兼容性测试,前 36 次都在第 19 组数据转换时失败。此刻,他盯着示波器上的波形,旧系统的模拟信号与卫星的数字信号在转换点完美衔接,像两条跨越八年的河流终于汇流。“1962 年的老伙计,遇上未来的卫星,还能说上话。” 他的声音带着沙哑,手指在 1962 年的加密协议手册上划过,那页关于 “预留扩展位” 的注释被红笔圈了三次。
王参谋带着卫星通信的测试指令走进来,指令纸边缘还沾着发射场的黄土。“15 分钟后,用双模式给卫星发送测试报文。” 他的手指点在指令末尾的加密要求上,“既要用 1962 年的密钥体系,又要符合卫星的帧格式,一个字符都不能错。” 机房的时钟突然跳了一下,秒针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像在为这场跨越时代的通信倒数。
一、协议的困境:旧系统与新需求的碰撞
1968 年夏,某集团军的跨区演习暴露出加密协议的致命矛盾。当 “67 式” 设备与 1962 年的老电台通信时,19% 的报文出现乱码,原因是两者采用的加密协议完全不同 —— 老系统用基于字符的单表替换,新系统用基于比特的分组加密,就像两个人用不同的语言说话,彼此无法理解。
“不是设备不好,是协议不通。” 老张在事故分析会上拍着桌子,他展示的报文对比图上,1962 年的 “Abc” 经过老协议加密后变成 “xyz”,而新协议会将其拆分为 “0” 等二进制代码,两者的转换没有任何规则。“1962 年的协议是为摩尔斯电码设计的,现在要传卫星数据,必须改。”
当时的加密协议存在两代鸿沟。1962 年的《军用加密协议规范》(gjb 17-62)仅定义了模拟信号的加密规则,密钥长度固定为 16 位,帧格式按字符长度划分;而卫星通信需要处理数字信号,要求可变密钥长度和帧长,这在 1962 年的规范里找不到任何对应条款。某研究所的报告显示,1968 年发生的 23 起通信中断,有 17 起源于协议不兼容。
“最麻烦的是战场混搭。” 王参谋在 1968 年的装备会上指出,前线部队同时存在 1962 年、1967 年、1969 年三代设备,像 “爷爷、父亲、儿子” 同场作战,却没有共同的 “语言”。某次伏击战中,卫星传回的情报因协议不符,无法被 1962 年的指挥系统解密,导致行动推迟 47 分钟。
制定双模式协议的任务在 1969 年初下达,核心要求是 “向下兼容 1962 年系统,向上支持卫星通信”。当任务书送到团队时,小李注意到两个看似矛盾的指标:必须支持 1962 年的 16 位固定密钥,又要能扩展到 64 位可变密钥;既要保留摩尔斯电码的起止符,又要符合卫星通信的帧同步标准。“这就像让马车和火车在同一条轨道上跑。” 他在设计笔记上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最初的方案倾向于 “翻译模式”:在新旧协议间加一个转换模块,但测试显示会增加 30% 的延迟,且在强干扰下转换错误率高达 5%。“卫星通信最忌讳延迟和错误。” 老张否定了这个方案,他翻出 1962 年协议的原始草案,发现第 7 章预留了 “未来扩展位”,虽然当时没用,但证明前辈们早就考虑到了兼容性问题。
“不是要翻译,是要让老协议学会说新话。” 老张的话打开了新思路。团队决定在 1962 年协议的基础上扩展,保留核心的字符加密逻辑,同时增加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就像给老房子加建一层新楼,既不拆旧,又能住新。这个思路在评审会上引发争议,某专家认为 “这是对新协议的妥协”,但王参谋带来的前线数据支持了老张 ——80% 的作战区域仍在使用 1962 年的设备,完全抛弃旧系统不现实。
二、双模式的诞生:在兼容与创新间找平衡
1969 年春季的协议设计陷入技术路线之争。小李团队主张 “双核心”:旧模式完全沿用 1962 年协议,新模式采用全新的分组加密,两者独立运行;老张则坚持 “单核心扩展”,在 1962 年协议的加密算法里加入数字处理单元,通过模式开关切换工作方式。
对比测试在夏末展开。双核心方案的兼容性更好,新旧模式切换时间仅 0.3 秒,但体积增加 40%,不符合卫星设备的小型化要求;单核心方案体积只增加 15%,却在处理长报文时出现 2% 的转换错误。“就像左脚穿皮鞋,右脚穿运动鞋,跑不快。” 王参谋的比喻点出了核心矛盾 —— 两种模式需要更深度的融合。
第 19 次设计迭代找到了突破点。团队发现 1962 年协议的字符加密算法,可以通过增加 “比特映射表” 扩展为数字加密,就像在拼音字母单核心方案的转换错误率降到 0.5%,且切换时间缩短到 0.1 秒,刚好满足卫星通信的实时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