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压缩饼干与茅台酒的记忆(第2页)
茅台酒的开启像场仪式。王参谋先用酒精棉擦拭瓶身,再用刺刀小心地撬开铅封,动作轻得像在拆解精密仪器。当酒液流入搪瓷缸,透明的液体带着琥珀色的光泽,五年的陈酿让辛辣味淡了许多,多了层温润的回甘。“1962 年那次,老班长也是这么开的酒。” 老张盯着酒液在缸里晃荡,突然想起当年的场景 —— 也是在这样的山洞里,19 个人分喝一瓶酒,庆祝 “62 式” 通过测试。
物资的匮乏让庆祝格外郑重。每人分到的酒不到半两,抿一口就没了,但没人急着喝,都在手里焐着。压缩饼干每人只能吃两块,剩下的要收起来继续当口粮。这种克制里藏着默契:庆祝是为了记住付出,不是放纵。“1962 年,我们连饼干都没有,就着雪喝的酒。” 老周给年轻人讲过去的事,雪水混着酒的滋味,他记了五年。
意外的惊喜来自洞外。巡逻的战士送来一包晒干的野山楂,说是在附近山里摘的。小李把山楂摆在 “80%” 旁边,红果配白饼干,像幅朴素的画。“这是大自然的庆功品。” 王参谋把最大的一颗山楂分给老张,后者却转手递给了最年轻的小王,“年轻人眼睛亮,多吃点能看清图纸。” 笑声在山洞里回荡,惊起了洞顶的灰尘。
三、回忆与当下:两代设备的精神对话
酒过三巡,老张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 1962 年的设备手册,纸页已经泛黄发脆。他翻到第 37 页,指着上面 “体积 1.2 立方米” 的标注,又指了指地上的 “80%”:“当年觉得这体积够小了,没想到五年后能做到 0.24 立方米。” 他的手指在 “1.2” 和 “0.24” 之间比划,像在丈量两代技术的距离。
小李接过手册,发现里面夹着张 1962 年的庆功照片。19 个穿着臃肿棉衣的人挤在山洞里,面前摆着个用雪堆的 “成功” 二字,酒瓶和现在这个一模一样。“老班长说,等新设备超过老的,就把这瓶酒传下去。” 小李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终于明白,这不是普通的酒,是技术传承的接力棒。
王参谋突然说起实战中的细节。某侦察兵带着 “67 式” 设备穿越封锁线时,设备外壳被岩石划了道深痕,却保护了内部元件 —— 这个设计源自 1962 年的教训,当年老设备的外壳太薄,在类似情况下报废了三台。“就像父亲教儿子打架的本事。” 他的比喻让大家沉默,技术的进步里,藏着一代代人的伤痕。
最动人的是老周的故事。1962 年测试时,他负责的电容模块总出故障,老班长陪他在山洞里熬了三个通宵,用 19 根导线临时搭建了旁路电路。现在,“67 式” 的电容模块采用了新的补偿技术,再没出过类似问题。“不是我有多厉害,是踩在老班长的肩膀上。” 老周喝干杯里的酒,眼眶红得像洞外的山楂。
年轻技术员们的话里带着愧疚。小王说自己曾觉得 1962 年的技术落后,直到在低温测试中,是老张用老手册里的 “预热法” 救了场;小李承认曾抱怨过压缩饼干难吃,现在才懂,战士们在前线吃的就是这个,“我们没资格挑”。这些坦诚的自省,让庆功会多了层成长的意味。
洞外的风雪渐停,月光透过伪装网的缝隙照进来,刚好落在 “80%” 字样上。老张突然提议:“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对 1962 年的前辈想说的话吧。” 从老张的 “谢谢你们打下的基础”,到小王的 “对不起曾经看不起老技术”,19 句话在山洞里回荡,像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最后,所有人一起说:“我们没给你们丢脸。”
四、庆功的余韵:从山洞到战场的精神延续
1967 年 11 月 8 日清晨,庆功会结束后,小李小心翼翼地把 “80%” 字样的饼干收起来,每块都用油纸包好。“这些不能扔,要带回实验室。” 他的想法得到大家认同,这些饼干将被分给没到场的车间工人,让每个人都能分享这份喜悦。王参谋则把茅台酒瓶收好,打算装满洞外的泉水,“这瓶子要留着,等下次突破再用”。
清理场地时,老周在墙角发现了 1962 年庆功时留下的刻字:“保家卫国,精益求精”。他让小李拿来刺刀,在旁边刻下 “传承精神,再创佳绩”,两个时代的字迹在潮湿的石壁上遥遥相对。“就像给前辈们回信了。” 老周的手在刻字上摩挲,石粉沾满了指腹。
庆功会的消息传到前线,某侦察分队特意发来感谢信,信里画了个简笔画:一个战士背着小巧的 “67 式” 设备,旁边是个大大的 “80%”。“我们知道你们为这 80% 付出了什么。” 报务员在结尾写道,“请放心,我们会让它发挥 100% 的作用。” 这封信后来被贴在实验室的墙上,和庆功照片并排摆放。
山洞庆功的朴素形式意外地成了传统。1970 年 “70 式” 设备定型时,团队依然选择在同个山洞,用压缩饼干拼出 “90%”(续航提升指标),喝的是当年装满泉水的茅台酒瓶新灌的酒。“不是缺钱,是不能忘本。” 已是总工程师的小李对年轻人说,他总会讲起 1967 年的那个雪夜,19 个人分喝一瓶酒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