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67 式” 首次实战(第2页)
了望塔外的风雪在 4 时 20 分变小,苏军侦察兵的身影在铁丝网外闪过。老张抄起冲锋枪,用余光观察小李的操作,发现他的嘴唇在无声地动 —— 在默唱《小黄马》的歌词。干扰最激烈时,小李甚至跟着节奏轻微摇晃身体,这种在培训时被批评的 “不规范动作”,此刻却让操作精度提高了 19%。
4 时 25 分,设备突然自动切换到卫星通信模式。两人愣了一秒才反应过来,是 “67 式” 的智能抗干扰功能启动了 —— 当地面频段干扰过强,会自动切换至备用卫星信道。屏幕上的波形瞬间变得清晰,像暴雨后的天空突然放晴。这个在手册里被标注为 “特殊情况启用” 的功能,此刻成了救命稻草。
4 时 31 分,卫星信道也出现干扰。小李根据演练经验,判断是苏军的反卫星干扰车在工作,他立即启动 “伪随机跳频”,让信号像草原上的黄羊一样不规则移动。老张在一旁数着跳频次数,每跳 19 次就换一组密钥,这种组合战术让干扰效率下降了 73%,但也让情报发送速度变慢,剩余的情报量还需要 8 分钟才能传完。
4 时 37 分,最后一组情报发送前,设备的发射功率突然下降。检查发现是天线被积雪覆盖,增益降低,小李爬出了望塔,在 - 17c的寒风中清理天线,手套被金属冻伤粘住了一小块皮。当他爬回塔内,手指已经冻得握不住笔,只能用指甲在密码本上划出痕迹。
4 时 41 分,苏军的干扰突然消失了 37 秒。小李抓住这个异常安静的间隙,将剩余情报一次性发送出去,屏幕上的 “发送成功” 提示像颗定心丸。但老张知道,这可能是敌方的陷阱 —— 短暂停摆后往往是更强的干扰,他命令小李立即切换到 “62 式” 设备发送确认信号,双保险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4 时 56 分,指挥部的确认信号准时出现在两台设备上。小李瘫坐在地上,才发现裤子冻在了金属地板上,扯下来时带起一层皮。19 分钟的实战通信,他们发送了 7 组情报,抗住了 17 次强干扰,创造了 “67 式” 的第一个实战纪录。了望塔外,天边泛起鱼肚白,而远方的草原上,一场因情报及时传递而避免的伏击,正在悄然化解。
三、操作台前的心理战场:从紧张到镇定的蜕变
4 时 07 分,首次遭遇强干扰时,小李的操作出现了 1.7 秒的延迟。他后来回忆,当时满脑子都是演练时的失败场景 —— 第 23 次演练就是在 150 兆赫干扰下失败的,教官的吼声 “你们这是在送命” 此刻在耳边回响。老张突然拍了下他的后脑勺:“想那些没用,现在你手里的是真家伙!” 这句话让他瞬间回到现实,手指的动作重新变得稳定。
4 时 15 分,当 “敌装甲部队距我 37 公里” 的情报发送失败时,小李的呼吸变得急促。他看到自己的手抖得厉害,连密码本上的蒙语单词都认错了,把 “bɑyir(草原,9)” 看成了 “sɑrɑ(月亮,5)”。老张递过来一块压缩饼干:“嚼着,别让牙齿打架。” 饼干的碎屑卡在牙缝里,那种粗糙感反而让他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苏军的俄语喊话在 4 时 22 分传到了望塔。“放弃抵抗,我们知道你们在发报” 的威胁,让小李的后背渗出冷汗。他突然想起培训时的心理课,教官说:“敌人越喊话,越说明他们着急了。” 这个念头像团火,驱散了恐惧,他甚至对着窗外喊了句蒙语的 “滚”,喊完才发现自己的声音不抖了。
4 时 28 分,卫星信道切换成功后,小李出现了短暂的犹豫。演练时从未用过这个模式,他担心操作失误导致情报错误。老张把手册翻到第 19 页:“按上面的步骤,错了我担着。” 当第一组清晰的信号发出,小李突然笑了 —— 原来 “67 式” 真的像技术人员说的那样可靠,这种信任感比任何鼓励都有效。
4 时 35 分,清理天线时的冻伤让小李差点落泪。但当他看到雪地上自己的脚印旁边,是设备电缆拖出的痕迹,突然觉得这道伤口是种勋章。爬回了望塔后,他操作设备的动作带着种近乎凶狠的坚定,仿佛要向这台冰冷的机器证明,操作员也和它一样能抗住严寒。
4 时 45 分,干扰消失的间隙里,小李有了 37 秒的空闲。他迅速检查了剩余情报,发现 “敌方火炮类型” 还没发送,这是指挥部特别强调的关键信息。此刻他的大脑异常清晰,像被风雪洗过一样,加密、发送的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犹豫。
4 时 56 分,收到确认信号的瞬间,小李没有欢呼,只是摘下耳机,听着了望塔外的风声。老张递给他水壶,水冻成了冰碴,两人用刺刀敲下来嚼着,冰碴在嘴里融化的刺痛,让他们确认这 19 分钟不是梦。小李突然想起培训时唱的蒙语儿歌,此刻在心里哼起来,歌词里的数字都变成了刚刚发送的情报,每一个都准确无误。
四、情报的回响:19 分钟背后的战场联动
4 时 58 分,指挥部的行动指令通过 “67 式” 传回哨所:“按预案伏击,炮火覆盖坐标已确认。” 王参谋的声音带着喘息,背景里有卡车启动的轰鸣。小李注意到,指令用的是新算法加密,这意味着指挥部也在使用升级后的 “67 式”,这种技术上的呼应让他莫名安心。
5 时 17 分,潜伏哨观察到敌方装甲部队突然转向。小李从望远镜里看到,苏军坦克的炮口指向发生变化,显然是收到了新的指令。老张分析:“他们可能发现了我们的伏击部署,或者收到了其他情报。” 但无论如何,这 19 分钟传递的情报已经起到了作用 —— 至少迟滞了敌方的进攻。
6 时 03 分,我方炮火在预定坐标响起。小李通过 “67 式” 接收炮击效果评估:“击毁敌坦克 3 辆,装甲车 1 辆,敌部队停滞不前。” 这个结果比预期的差,但考虑到敌方的规模,已经算是成功的防御。王参谋在后续报告中写道:“19 分钟的情报传递,为炮火准备争取了关键时间,否则损失将扩大 3 倍。”
苏军的电子对抗部队在 7 时 19 分撤离。小李监听他们的通信,发现对话中提到 “中方新通信设备难以压制”,这让他想起设备开机时的红光,突然明白这台机器不仅传递了情报,更在技术上给了敌人震慑。老张把这段监听记录录在磁带上,说要带回基地给研发人员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