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电子对抗报告(第2页)
这期间,陈恒的身体每况愈下。长期在档案室的潮湿环境里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手指在操作模拟设备时常常不听使唤。同事发现,他的笔记本上开始出现重复的记录,“7 秒跳频”“动态密钥” 等词语被反复书写,像在对抗逐渐衰退的记忆力。“我怕忘了,忘了就真的没人提醒大家了。” 某次加班时,他对老张说了这句心里话,声音里的疲惫让人心头发紧。
1966 年冬,陈恒顶着压力,自费将 1962 年报告的核心内容翻译成俄文,寄给苏联某电子期刊(当时两国有少量学术交流)。三个月后收到的回信中,某匿名专家写道:“您对跳频周期的预判很有启发性。” 这句模糊的评价,成了支撑陈恒继续预警的唯一外部力量。他把信锁进抽屉,钥匙用红绳系在脖子上,像戴着一枚孤独的勋章。
1967 年初,当首批 “67 式” 设备下线时,陈恒拿着 1962 年的报告找到生产线。他让技术员模拟 7 秒跳频的干扰环境,结果显示设备的抗截获率从 97% 骤降至 37%。“这就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 他把测试报告拍在验收单上,却被以 “超出设计指标” 为由驳回。走出工厂时,他看到 “67 式” 设备整齐地排列在广场上,阳光下的编号 “67-19-xx” 刺得眼睛生疼。
三、验证的时刻:1967 年的频谱图印证
1967 年 3 月,某边境监听站截获一组特殊的苏军通信信号。频谱图显示,其跳频周期稳定在 7 秒,密钥更换完全无规律,与陈恒 1962 年报告预测的 “7 秒跳频 + 动态密钥” 完全吻合。当老张带着频谱图冲进陈恒的办公室时,发现他正趴在 1962 年的报告上,手里的铅笔在 “1967 年预测” 字样上断成两截。
紧急分析会上,陈恒展示了五年来的跟踪数据:1962 年的 19 秒周期,1964 年的 15 秒,1966 年的 10 秒,直到 1967 年的 7 秒,形成一条清晰的下降曲线。“这不是突然的突破,是有计划的改进,1962 年的报告已经指出了这条路。”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将 1962 年的预判图与最新频谱图重叠,两者的吻合度让在场的人哑口无言。
破译团队的困境成了最有力的证明。在新加密技术面前,原有的破译设备完全失效,37 名技术人员连续 47 小时攻关,成功率仍为 0。某年轻技术员哭着摔了耳机:“根本找不到规律,就像在抓空气!” 这句话让陈恒想起 1962 年自己说过的话:“当敌人的加密失去规律,就是我们最危险的时候。”
陈恒的应对预案终于被启用。他从 1962 年报告的附件里翻出 “多维度混沌加密” 方案,建议在 “67 式” 现有算法中加入 1962 年核爆数据的混沌特性(当时该技术尚未公开应用)。测试显示,这种改进能使抗截获率回升至 89%,虽然不及原来的 97%,但已是当时的最优解。“1962 年的种子,终于在 1967 年发了芽。” 老张看着测试结果,突然明白陈恒多年的坚持不是没有道理。
苏军的加密技术还在继续升级。1967 年 5 月,截获的信号显示其跳频周期进一步缩短至 5 秒,动态密钥的复杂度提升 19 倍。陈恒在分析时发现,其中部分改进思路与自己 1964 年发表的短文不谋而合,“他们不仅在发展自己的技术,也在研究我们的预警”。这个发现让他不寒而栗 —— 技术对抗已经变成了智力的较量。
1967 年夏季的电子对抗演习中,采用陈恒改进方案的 “67 式” 设备,在模拟苏军新加密技术的环境下,通信成功率达 73%,而未改进的设备仅为 19%。这个结果让 “陈恒的忧虑” 从个人判断变成了全军共识,某指挥员在总结时说:“如果早点听他的,我们本可以准备得更充分。” 陈恒却只是默默收起 1962 年的报告,封皮上的折痕已经深得无法抚平。
四、对抗的升级:从预警到实战的技术博弈
1967 年 9 月,基于陈恒方案的 “67 式” 算法升级全面启动。他被任命为技术顾问,带着 1962 年的报告和五年积累的 37 本笔记,住进了研发车间。每天工作 19 小时,关节炎发作时就用布条把膝盖绑在椅子上,手指麻木了就用热水泡一泡继续画图纸。某年轻工程师说:“陈工的笔记本比我们的设计图还管用,1962 年就想到了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
升级过程中的最大争议,是是否引入 “非对称加密”。陈恒主张一步到位,直接采用 1962 年报告中设想的 “公钥 - 私钥” 体系;老技术员则担心过于复杂,建议分阶段实施。在 - 37c的低温测试中,两种方案的较量有了结果:陈恒的方案抗干扰能力高出 17 个百分点,但实现难度大;折中方案稳定性好,却预留了被破解的隐患。“战场上没有折中,敌人不会给我们分阶段的机会。” 陈恒的坚持最终说服了团队。
1968 年春,升级后的 “67 式” 在边境实战中首次遭遇苏军新加密系统。当跳频周期 7 秒的干扰信号出现时,设备自动切换至 “混沌加密” 模式,示波器上的波形像 1962 年核爆数据那样无规律抖动,成功避开了截获。报务员在日志里写:“感谢陈工的远见,不然我们现在已经暴露了。” 这份日志后来被陈恒贴在办公室的荣誉墙上,旁边是 1962 年那份无人问津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