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36章 混合加密法雏形(第2页)

 

谚语的 “韵律记忆点” 强化安全性。蒙语谚语多押头韵或尾韵,如 “sɑrɑ(月亮)” 与 “bɑrɑ(富饶)” 押韵,嵌入数字 “2” 和 “8” 后,韵律不变但信息已加密。其其格在教战士时,让大家先唱熟谚语,再逐步替换数字,“就像给熟悉的曲子填新词,不容易忘”。这种方法让记忆准确率从 63% 提升至 91%。

 

文化壁垒成为天然屏障。入选的谚语多与草原生活相关,“套马杆的弧度”“蒙古包的支柱数” 等意象,对不熟悉游牧文化的苏军情报人员来说,如同天书。某次截获分析显示,敌方把 “套马杆弯如弓” 解读为单纯的比喻,完全没联想到其中暗含的 “π 值 3.14”。“他们不懂我们的生活,就解不开我们的密码。” 老张的话点出了文化加密的核心优势。

 

1969 年 10 月,首批 37 条加密谚语编制完成。每条都标注了可嵌入的数字范围、对应的运算符号和适用场景,形成《蒙语谚语加密手册》初稿。当手册送到前线测试时,某哨所的报务员在日志里写:“这些话像老朋友,既亲切又可靠,说的是草原,藏的是军情。”

 

三、公式的嵌入:数学逻辑与语言韵律的融合

 

1969 年 10 月,数学公式的嵌入方法在争议中成形。最初直接套用复杂公式,如将 “欧拉公式” 嵌入谚语,结果战士们记不住;后来简化为初等数学,以 “加减乘除”“勾股定理”“比例换算” 为主,这些在 1962 年的扫盲教育中都学过,接受度高。小李的笔记本上划掉了 37 个复杂公式,最终保留的 19 个都是基础运算,“战场上能快速心算的才管用”。

 

“变量替换” 是最基础的嵌入法。用谚语中的名词替换公式变量,如 “ɑrɑl(河流,3)” 和 “bɑyir(草原,7)” 替换 “a” 和 “b”,则 “a2+b2=c2” 变成 “河流平方加草原平方,等于星星平方”,对应 “32+72=58”(58 对应蒙语 “tɑbun gurban”)。这种方法在 - 37c的低温测试中,操作准确率达 89%,远高于纯公式记忆的 53%。

 

“运算符号” 的语言转化充满巧思。“加” 用 “伴”(如 “河流伴草原”),“乘” 用 “叠”(如 “星星叠月亮”),“等于” 用 “成”(如 “功到自然成”)。这些动词既符合蒙语表达习惯,又准确传递运算关系。某数学教师评价:“把‘+’说成‘伴’,既形象又准确,比符号更有生命力。”

 

“结果隐藏” 的技巧提升抗截获性。公式结果不直接写出,而是用谚语的结论段暗示,如 “3x6=18” 对应 “三六相叠,十八好汉”,其中 “十八好汉” 是草原谚语的常见表述,敌人难以察觉数字。1969 年 11 月的实战中,苏军截获后仅记录为 “文化表述”,完全没提取出 “18” 这个关键参数。


“动态调整” 机制应对长期使用。同一谚语可嵌入不同数字,如 “风随草动” 既可以是 “2+3=5”,也可以是 “2x3=6”,根据 “草动的幅度”(预设暗号)决定运算方式。这种灵活性让敌人即使破解一次,也无法套用后续情报,解决了单一密码的周期性缺陷。

 

公式与谚语的 “节奏匹配” 是关键。蒙语谚语的音节数必须与公式的数字 + 符号数一致,如 7 字谚语对应 “3 个数字 + 2 个符号 + 2 个结果”。小李为此制作了 “节奏对照表”,每个谚语旁都标着适合的公式结构,确保念起来不拗口。某次测试中,因多了一个音节导致战士念错,这个教训让团队对节奏匹配的要求严格到 “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也不行”。

 

1969 年 12 月的低温测试中,混合加密的优势充分显现。在 - 32c环境下,战士对纯公式的记忆错误率达 37%,而混合加密仅为 7%;被截获后,敌方对纯公式的破译率 89%,对混合加密仅 19%。这个结果让王参谋拍板:“就用这个方法,先在 37 个前沿哨所推广。”

 

四、实战的检验:从草原到战场的加密博弈

 

1970 年 1 月,混合加密法在中蒙边境首次实战应用。某哨所发现苏军一个连的巡逻队异常集结,报务员用 “ɑrɑl gɑrɑn bɑyirɑɑn(河流清澈草原广)” 嵌入 “32+72=58”,传递 “敌 3 个排,7 辆装甲车,58 分钟后抵达” 的情报。指挥部收到后,按 58 分钟提前部署,成功完成伏击。战后检查显示,苏军截获了信息却未破译,报告中写:“内容为蒙古谚语,无军事价值。”

 

最惊险的是 3 月的 “雪地通信”。其其格所在的哨所被暴风雪围困,常规通信中断,只能用混合加密通过骑兵传递纸条。她在桦树皮上写:“gɑl ɑlɑn gurban, sɑrɑ nɑrɑ ɑrɑn(火焰明亮有三团,日月同辉共六轮)”,嵌入 “3x6=18”,指示 “18 人携带雪橇突围”。骑兵在穿越封锁线时被盘查,敌人看到是蒙语谚语,随手扔还给了他,完全没发现 “18” 这个关键数字。

 

苏军的反制手段逐渐升级。1970 年 4 月,他们开始雇佣蒙古语专家分析截获信息,某份报告指出 “谚语中的数字出现频率异常”。针对这种情况,团队新增 “虚假数字” 技巧,在无关紧要的谚语中嵌入随机数字,干扰敌方统计分析。如 “ɑrvɑn gɑshig(十颗星星)” 有时真指 “10”,有时只是虚指 “很多”,让敌人难辨真伪。

 

5 月的电子对抗演习中,混合加密经受住极限考验。苏军使用先进的 “拉多加 - 3” 截获系统,对 19 组混合加密信息进行饱和攻击,最终仅破译 3 组,且都是故意泄露的假情报。某被俘的报务员(演习设定)在 “审讯” 中,始终只背诵完整谚语,当被问及数字时,用 “草原的数字是活的,随季节变化” 搪塞,完美应对心理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