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67 式” 改进型(第2页)
“模式切换的便捷性” 是关键考量。战士在紧张环境下没时间翻手册,李敏设计了 “场景按键”:按下 “高原” 键,设备自动切换到第 7 种模式;按下 “干扰强” 键,切换到第 19 种抗干扰模式。某老兵测试时说:“不用记 37 种模式,记场景就行,像按收音机的台一样简单。” 这个设计,让新模式的学习周期从 19 天缩短至 3 天。
攻坚过程中的 “取舍” 最磨人。体积缩小后,散热面积减少,设备在高温下容易死机。周明远提出 “牺牲 1% 的体积,增加微型散热片”,虽然让最终体积缩小比例从 20% 降到 19%,但解决了散热问题。“1% 的体积换 100% 的可靠性,值。” 他的这个决定,在后续的高温测试中被证明是正确的 —— 改进型在 47c的沙漠模拟环境中,连续工作 19 小时无故障。
1968 年 6 月,改进型样机完成。实测体积 22.68 立方分米(缩小 19%),重量 4.2 公斤(减轻 19%),加密模式 37 种,抗干扰能力较原版提升 67%。老张拿着样机去给骑兵部队试装,战士们把它塞进马鞍袋时,笑着说:“这下能跟马跑一样快了。” 这句朴素的评价,比任何测试数据都让团队安心。
三、严苛测试:模拟实战的极限考验
1968 年 6 月 19 日,改进型的测试在大兴安岭、内蒙古草原、藏北高原同步展开,覆盖 19 种实战场景。低温测试中,设备被放进 - 37c的冷冻舱,2 小时后取出,周明远紧张地按下电源键 —— 指示灯亮了,但 “加密模式切换” 键失灵。拆解后发现,低温导致按键的橡胶密封圈变硬,无法回弹。“用之前越冬测试的低温润滑脂。” 老张提醒道,团队立即给所有按键涂覆特制润滑脂,再次测试时,按键响应正常,误操作率从 17% 降至 0.37%。
骑兵机动测试最贴近实战。19 名骑兵携带改进型,在草原上以每小时 19 公里的速度行军,设备固定在马鞍袋里,经过 37 公里颠簸后,取出测试 —— 通信成功率仍达 97%,而原版设备在同样测试中,成功率仅 63%。周明远在测试报告里写:“设备能扛住马的颠簸,就能扛住战场的折腾。”
苏军干扰模拟是 “终极考验”。测试团队用 “拉多加 - 3” 模拟干扰机,对改进型的 37 种加密模式逐一攻击。前 7 种模式中,有 3 种被破解,但从第 8 种开始,干扰机的破解时间超过 19 分钟,第 37 种 “应急模式” 甚至让干扰机陷入死循环。“37 种模式不是越多越好,是每种都能应对不同干扰。” 李敏的这个设计思路,得到了实战验证。
高原测试暴露了新问题。在 3700 米的测试站,改进型的信号衰减率仍达 37%,虽然比原版的 67% 好,但仍有提升空间。周明远借鉴之前高原补偿方案,在设备里增加 “海拔校准” 旋钮,操作员可根据海拔调整发射功率,调整后信号衰减率降至 19%。“战场的问题,要在战场解决。” 他把这个旋钮的使用方法,写进了简易操作手册。
测试中的 “人为失误” 模拟更贴近真实。故意让操作员记错加密模式,看设备的容错能力 —— 当操作员误选 “雪地模式” 用于高原时,设备自动提示 “海拔不符,建议切换模式 7”,这种 “智能提醒” 功能,让误码率从 19% 降至 3%。李敏说:“我们不能假设操作员永远没错,设备要会‘提醒’。”
1968 年 7 月 10 日,测试全部完成。19 项测试指标中,17 项满分,2 项良好,体积缩小 19%、加密模式 37 种的目标全部达成,抗截获率从原版的 80% 升至 97%,机动携带便利性提升 67%。当测试报告送到指挥部,王参谋在批复里写:“可以列装,让前线战士早点用上。”
四、实战验证:边境线上的改进型首秀
1968 年 7 月 19 日,首批 19 台 “67 式” 改进型部署到额尔古纳河沿岸的机动哨所。当天下午,某哨所就遭遇苏军 “拉多加 - 3” 干扰机的强干扰,报务员巴图按下 “干扰强” 键,设备自动切换到第 19 种加密模式,示波器上的杂波瞬间消退,37 秒内完成 “苏军 3 辆装甲车靠近” 的情报传递。“比原版快多了,还没被干扰。” 巴图在日志里画了个笑脸,旁边标着 “模式 19,好用”。
骑兵巡逻中的优势最明显。1968 年 8 月,某骑兵分队携带改进型,在草原上连续机动 37 公里,中途两次临时通信,设备从马鞍袋取出到完成发送仅用 1 分 19 秒,而之前用原版设备需要 3 分多钟。分队长在反馈中说:“设备轻了,速度快了,情报传递比敌人的反应还快。”
高原哨所的部署解决了老难题。藏北 3700 米哨所的其其格,用改进型的第 7 种 “高原模式”,在 - 17c的环境下,连续 72 小时保持通信,信号衰减率仅 19%,误码率 0.37%。“之前的设备冬天总死机,现在能跟着我们熬通宵。” 她给团队寄了张照片,改进型设备摆在蒙古包的火塘旁,屏幕上显示着 “模式 7,正常”。
苏军的反制再次落空。1968 年 9 月,截获的苏军情报显示,他们 “难以破解中方新设备的加密模式,每次干扰都像在碰运气”。某被俘的苏军电子战士兵交代:“中方设备的加密模式太多,我们的干扰机只能应对其中几种,剩下的根本找不到规律。” 这个反馈,印证了 37 种加密模式的实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