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51章 坦克集群情报(第2页)

 1969 年 4 月 18 日晚,19 组坐标的加密方案全部完成。李敏整理出《19 组坦克坐标加密对照表》,详细记录每组的 “坐标数据、蒙语变形、公式嵌套、操作步骤、解密密钥”;老张对 3 台 “67 式” 设备进行最后调试,将加密参数预加载到设备中,确保传递时无需手动输入;其其格反复练习 19 组坐标的操作,直到能在 - 17c的低温下盲操作无误。当小李带着核实后的最终坐标回到通信站,所有人都明白:明天凌晨,就是混合加密法接受实战检验的时刻。

 三、传递危机:干扰中的 19 组数据突围

 1969 年 4 月 19 日 2 时 37 分,其其格按下 “67 式” 的发送键,第 1 组坐标(n46°37′,e133°19′)的加密信号通过 150 兆赫频段发出。加密文本为 “ɑrɑl guuyin bɑyir ɑlɑn(河流加九草原广,37、7)”,嵌套层级 19(非线性方程)。但示波器屏幕上的波形刚浮现,就被苏军 “拉多加 - 5” 的宽频带阻塞干扰撕碎 —— 干扰强度达 47 分贝,远超 “67 式” 30 分贝的抗干扰阈值。“第 1 组,失败。” 其其格的声音带着紧张,她赶紧按老张教的,切换到 150.37 兆赫备用频段,同时启动 “功率提升”(从 17 瓦提至 24 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 时 41 分,第 2-5 组坐标的传递遭遇 “频率跟跳”。苏军干扰机像精准的猎手,“67 式” 换哪个频段,干扰就跟到哪个频段,第 5 组坐标刚传出 “n46°”,信号就中断了。老张通过示波器观察干扰规律,发现干扰机每次跟跳前,都会有 37 毫秒的 “扫描延迟”—— 这是 “拉多加 - 5” 的硬件缺陷。“利用延迟,碎片化传递!” 老张让其其格将每组坐标拆成 3 个片段(度、分、秒),在扫描延迟期发送,片段间插入 19 毫秒的静默期。这个策略奏效了,第 6 组坐标的 3 个片段全部传出,虽然耗时比预期长,但至少没有丢失数据。

 第 7 组坐标(核心坦克集群)的传递最惊险。该坐标对应苏军 3 辆 t-62 坦克的集结点,加密文本为 “ɑrɑl gɑrɑn ɑrvɑn(河流清澈十颗,31)”,嵌套层级 19。其其格刚发送完 “度” 的片段,设备突然死机 —— 低温导致公式嵌套运算模块的晶体管参数漂移,运算速度从 0.37 秒 / 次降至 1.9 秒 / 次。老张立即用螺丝刀微调电位器,同时用哈气融化模块外壳的冰霜,19 秒后设备恢复正常,其其格赶紧发送 “分” 和 “秒” 的片段,刚发送完,苏军的干扰就覆盖了频段。“差一点就丢了最重要的坐标!” 其其格的手心全是汗,手指因紧张而发麻。

 苏军的 “坐标欺骗” 战术在第 12 组坐标时生效。干扰机发送假坐标 “n46°27′,e133°09′”,加密文本模仿我方的 “ɑrɑl gɑrɑn” 变形,试图诱使其其格误传。其其格刚开始没察觉,幸好李敏在一旁核对校验码:“假信号的嵌套层级是 7,不是我们设定的 20,校验码也不对!” 其其格立即停止发送,重新核对坐标,避免了情报误传。“敌人越来越狡猾,连我们的变形逻辑都在模仿。” 李敏的话让团队意识到,这场电子对抗远比想象中复杂。

 第 17-19 组坐标的传递进入 “极限状态”。此时暴雨加剧,设备天线被风吹得偏移,信号强度骤降 67%。其其格冒着被炮弹发现的风险,打开通信站的小窗,用手扶住天线调整角度;老张则将设备的应急电源接入,确保电压稳定在 24v;李敏负责实时监控嵌套运算,防止参数漂移。3 人配合默契,第 17 组坐标用 “意象扩展变形 + 应急层嵌套”,第 18 组用 “方言变形 + 校验层嵌套”,第 19 组(苏军预备队)用 “虚实变形 + 核心层嵌套”,每组传递都像在与时间和干扰赛跑。

 4 月 19 日 4 时 19 分,第 19 组坐标的最后一个片段成功传出,后方指挥部的应答信号清晰传来:“19 组坐标全部收到,解密准确,误差均≤100 米。” 其其格瘫坐在椅子上,手指因长时间按按键磨出了血泡,却看着屏幕上的 “通信成功” 指示灯,露出了疲惫的笑容 —— 混合加密法在实战中,用 19 组坐标的精准传递,证明了 “蒙语变形 + 数学嵌套” 的强大生命力。

 四、接收解密与实战部署:坐标转化为防御力量

 1969 年 4 月 19 日 4 时 27 分,37 公里外的后方指挥部,解密组组长老陈(参与混合加密法定型)接到 19 组坐标的加密信号。他立即召集 3 名解密员,按 “蒙语变形拆解→公式嵌套解密→坐标校验” 的流程展开工作:老陈负责拆解蒙语变形(对照 19 种变形手册),小郑负责公式运算(37 重嵌套的层级解码),小王负责坐标核对(与地图比对),形成 “三人复核” 机制,确保误差≤100 米。

 “蒙语变形的拆解是第一道关。” 老陈拿着《加密对照表》,第 7 组坐标的 “ɑrɑl gɑrɑn ɑrvɑn”(河流清澈十颗)让他犹豫 —— 表面是 “3+10”,但嵌套公式显示 “3+10x2.8=31”,对应坐标 “31′”。“不能只看表面数字,要结合嵌套公式的伪码。” 老陈提醒小郑,小郑立即代入非线性方程(x???=3.7x?(1-x?),x?=0.62),运算结果确实为 “31”,与侦察兵核实的 “31′” 完全一致。这个细节让解密组意识到,混合加密的 “变形 + 嵌套” 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公式嵌套的解码考验耐心。第 19 组坐标(苏军预备队)的嵌套层级达 30 层,小郑用计算器逐层运算:前 7 层是基础加减,8-19 层是非线性方程,20-30 层是伪码校验,每一层的结果都要作为下一层的输入,稍有偏差就会全错。运算到第 19 层时,小郑发现结果与预期差 0.37,立即回溯检查,发现是 “r 值微调”(从 3.7 到 3.71)导致的,调整后结果正确。“37 重嵌套不是随便加的,每层都是对敌人的一道关卡。” 小郑擦了擦额头的汗,此时他已连续运算了 197 分钟。

 小主,

 坐标校验的 “精准性” 决定防御效果。小王将解密后的 19 组坐标标注在 1: 的军事地图上,用圆规测量每组坐标的间距,发现第 7 组与第 12 组坐标间距仅 1.9 公里,符合 “坦克集群楔形部署” 的特征;第 19 组坐标位于集群后方 3.7 公里,确认为预备队位置。他还与 3 月的苏军活动区域比对,发现此次坦克集群的部署更靠近我方阵地,进攻意图明显。“坐标没错,敌人这次是真的要动了。” 小王的报告,让指挥部的作战部署有了明确依据。

 4 月 19 日 6 时 37 分,解密结果送到作战室:19 组坐标覆盖苏军坦克 19 辆、装甲车 37 辆,分为 “前沿突击组(7 组)、主力集群(7 组)、预备队(5 组)”,预计 4 月 20 日凌晨发起进攻。作战参谋立即制定防御方案:在第 7 组坐标(前沿坦克)附近部署 40 火箭筒小组(3 个),在第 12 组坐标(主力集群)必经之路埋设反坦克地雷(37 枚),在第 19 组坐标(预备队)方向安排迫击炮阵地(1 个),形成 “阻、炸、轰” 的三层防御体系。“19 组坐标就是我们的眼睛,能精准看到敌人的每一步。” 作战参谋在部署图上标注防御点位,每个点位都与解密后的坐标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