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52章 陈工的临场决策(第2页)

 心理层面的博弈在团队蔓延。其其格担心临时调整会出乱子:“19 个哨所,有的在深山,信号不好,37 分钟同步不完怎么办?” 周明远也犹豫:“新密钥的嵌套层级提升到 27 层,‘67 式’的运算速度能跟上吗?别解密不了反而误事。” 陈恒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将截获的假信号和 1962 年的故障报告放在一起:“现在不调整,就是等着被截获;调整还有机会,哪怕只有 37 分钟,也要试。” 他的话让团队安静下来 —— 所有人都知道,此刻没有退路,只能向前。

 14 时 00 分,最后的验证完成。陈恒让其其格用旧密钥发送 1 组测试信号,同时监控苏军干扰 —— 果然,苏军在 19 秒内就发出了对应的假信号;改用临时设计的 “ɑrɑl=7” 发送,苏军干扰出现 3.7 秒的延迟,且干扰频率偏离跳频点。“新变形有效!” 这个发现让团队重拾信心,陈恒立即拍板:“按‘核爆参数 + 反转变形’设计新密钥,14 时 05 分开始同步,14 时 42 分前必须完成!” 墙上的时钟,此刻成了最紧迫的指挥棒。

 三、37 分钟决策:新密钥的设计与同步突围

 1969 年 5 月 17 日 14 时 05 分,新密钥设计在紧张中启动。陈恒的核心思路是 “最小改动、最大隐蔽”:基于现有混合加密体系,不改变蒙语变形类型(避免哨所学习成本),只反转数字对应(ɑrɑl?bɑyir、ɑrvɑn?guuyin);数学公式嵌套在原有 19 层基础上,新增 8 层 “核爆参数校验”(r=3.71,x?=0.621,源自 1962 年核爆压力参数的延伸);跳频周期从 19 秒微调至 17 秒,避开苏军已熟悉的跟踪节奏。“改动越小,哨所越容易上手;隐蔽性越强,敌人越难破解。” 陈恒在草稿纸上画新密钥表,每一项都标注 “对应旧密钥”“操作步骤”,确保其其格能快速理解。

 14 时 08 分,新密钥发送面临第一个难题:如何加密新密钥本身?若用旧密钥发送,会被苏军截获;若用明码,更不安全。陈恒突然想到 1968 年的 “碎片化传递” 经验:将新密钥拆成 3 个片段(蒙语对应表、公式参数、跳频周期),每个片段用 “单一蒙语变形 + 1 层基础嵌套” 加密,片段间插入 19 毫秒的静默期,避免被连续跟踪。其其格立即按这个思路操作,第一个片段 “ɑrɑl→7、bɑyir→3” 通过 150.37 兆赫频段发出,示波器上的苏军干扰果然出现延迟 —— 他们还在按旧密钥的规律扫描,没反应过来新片段的逻辑。

 小主,

 14 时 17 分,同步过程遭遇 “信号盲区”。第 12 号哨所位于深山,信号衰减严重,前两次发送的新密钥片段均未收到应答。陈恒立即调整策略:让附近的第 7 号哨所转发,同时将发射功率从 17 瓦提至 24 瓦,其其格用左手按住天线调整角度(减少山体反射)。14 时 21 分,第 12 号哨所终于传回 “收到” 的应答信号,此时已过去 16 分钟,剩余时间只有 21 分钟,还有 5 个哨所未同步。“加快速度,每个片段只发一次,别等应答,后续统一验证!” 陈恒的决定带着冒险,但时间不允许犹豫 —— 每多等 1 分钟,苏军破解旧密钥的风险就增加一分。

 14 时 29 分,新密钥的 “运算适配” 问题突现。第 3 号哨所反馈:新密钥的 27 层嵌套导致 “67 式” 运算速度变慢,解密 1 组信号需要 1.9 秒,比平时多 1 秒。周明远立即远程指导:“关闭第 1-7 层基础嵌套,直接用 8-27 层,旧密钥的基础运算暂时不用!” 这个调整源自 “67 式” 的冗余设计 —— 嵌套层级可按需关闭,虽然减少了 1 层防护,但能确保运算速度。14 时 33 分,第 3 号哨所成功解密测试信号,此时剩余时间仅 9 分钟,还有 2 个哨所未同步。

 14 时 37 分,最后 2 个哨所的同步进入 “极限状态”。苏军似乎察觉我方动作,干扰强度突然回升至 47 分贝,宽频带阻塞 150-170 兆赫频段。陈恒让其其格切换到应急频段 170.19 兆赫(对应 1962 年核爆年份的后两位),同时发送 “伪信号片段”(如 “ɑrɑn gɑrɑl”)迷惑干扰机。14 时 40 分,第 19 号哨所传回应答;14 时 42 分,最后 1 个哨所(第 5 号)确认收到 ——37 分钟,刚好完成 19 个哨所的同步,陈恒的后背已被冷汗浸透,却死死盯着屏幕,等待验证的结果。

 14 时 45 分,新密钥的首次实战验证启动。其其格发送测试情报 “ɑrɑl gɑrɑn(7 辆装甲车)”,用新密钥加密,嵌套层级 27。截获的苏军干扰信号明显混乱,频率在 150-170 兆赫间无规律跳动,再也无法精准跟踪;后方解密组用新密钥解密,误差≤0.37%,完全正确。“成了!新密钥管用!” 其其格的欢呼声在通信中心响起,陈恒终于松了口气,他拿起新密钥表,在末尾写下 “1969.5.17,37 分钟同步成功”,笔尖的颤抖终于停止。

 四、实战验证:新密钥下的情报安全传递

 1969 年 5 月 17 日 14 时 50 分,新密钥的实战考验正式到来 —— 需要传递 “苏军坦克集群向珍宝岛东南移动 3.7 公里” 的紧急情报。其其格按新密钥加密:蒙语变形 “ɑrɑl gɑrɑn(7)、bɑyir ɑlɑn(3)” 对应 “3.7 公里”,公式嵌套用 27 层(r=3.71,x?=0.621),跳频周期 17 秒,通过 150.37 兆赫频段发送。

 示波器屏幕上的信号波形稳定,苏军 “拉多加 - 5” 的干扰完全失去准头 —— 之前能精准锁定的跳频点,现在只能无规律扫描,干扰强度从 47 分贝降至 19 分贝,根本无法压制我方信号。陈恒通过电子对抗组监控苏军反应,截获的苏军通信显示:“中方信号规律改变,无法跟踪,解密失败。” 这个反馈让团队安心 —— 新密钥的隐蔽性,完全超出了苏军的预期。

 15 时 07 分,后方指挥部传回解密确认:情报准确,误差≤100 米,与侦察兵实地核实的 “3.7 公里移动距离” 完全一致。作战参谋立即调整反坦克部署:将原计划在西北侧的 40 火箭筒小组,调至东南侧 3.7 公里处设伏,同时补充 19 枚反坦克地雷。“新密钥救了急,要是用旧密钥,这情报早被敌人截获,我们的部署就被动了。” 指挥部的电报里,满是对这次临时调整的肯定。

 15 时 37 分,苏军的进攻如期而至。但由于我方提前掌握移动情报,在东南侧设伏的火箭筒小组率先开火,击毁苏军装甲车 1 辆;后续坦克进入地雷区,1 辆 t-62 履带被炸断,苏军被迫撤退。战斗结束后,被俘的苏军电子战士兵交代:“14 时后中方的信号完全看不懂,加密规律全变了,我们的干扰机成了摆设。” 这个供词,直接验证了陈恒临时调整密钥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