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关键情报传递(第2页)
7 时 03 分,调整后的首次测试启动。老郑按下发送键,示波器上的信号传输时间显示 “0.37 秒”,与地面正常延迟一致!前线其其格传回 “延迟 0.37 秒,解密正常,误码率 0.37%” 的应答。老郑激动地拍了下设备,却不小心碰掉了煤油灯,灯光熄灭的瞬间,洞外的炮声似乎更近了 —— 他们知道,真正的情报传递考验,才刚刚开始。
三、传递博弈:0.37 秒延迟下的心理与技术对抗
1969 年 3 月 15 日 7 时 05 分,关键情报的正式传递启动。老郑按 “天线 19 度 + 功率 24 瓦 + 跳频 19 秒” 的参数,发送 “苏军 19 辆 t-62 坦克,主攻东侧,7 时 30 分进攻” 的加密情报,嵌套层级 19(非线性方程 r=3.7,x?=0.62)。示波器上的信号波形虽有轻微拖尾,但传输时间稳定在 0.37 秒,没有进一步增加。
苏军的 “延迟干扰” 战术同步展开。干扰机突然改变策略,不再强压制信号,而是发送 “信号延迟波”—— 在我方信号后 0.37 秒发送假信号,试图让前线接收端混淆 “真情报” 与 “假情报”。其其格在前线反馈:“收到两组信号,间隔 0.37 秒,分不清哪个是真的!” 这个突发情况让山洞里的气氛瞬间凝固 ——0.37 秒的延迟,成了苏军实施 “时间差欺骗” 的突破口。
陈恒的临场判断化解危机。他通过电台指导其其格:“用非线性方程校验码区分!真情报的校验码是 x???=3.7x?(1-x?),假信号没有这个校验逻辑。” 其其格立即代入参数运算,0.37 秒后确认:先到达的信号校验码正确,是真情报;后到达的是假信号,立即丢弃。“敌人想利用我们的延迟做文章,幸好我们有校验码这个‘防火墙’。” 陈恒的声音通过电台传来,老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山洞内的 “环境压力” 持续升级。7 时 10 分,苏军的炮弹落在山洞附近 37 米处,洞顶的碎石砸在设备上,天线轻微偏移,信号传输时间突然从 0.37 秒升至 0.74 秒。老郑不顾危险,爬出通风口调整天线,寒风夹杂着雪粒灌进山洞,他的防寒服瞬间结冰,却只用 19 秒就将天线复位,延迟重新控制在 0.37 秒。“天线歪一点,延迟就多一点,前线的风险就大一点。” 老郑爬回山洞时,嘴唇已冻得发紫,却死死盯着屏幕上的传输时间,生怕再出偏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心理层面的博弈考验着每个人。老郑担心延迟再次增加,手指在发送键上悬停,生怕按下的瞬间信号又出问题;老张盯着信号强度仪,数值每波动 1 分贝,他的心就跟着紧一下;其其格在前线,每接收一组信号,都要反复核对校验码,生怕误判导致部署失误。苏军似乎察觉到我方的紧张,干扰节奏变得更频繁,试图打乱我方的操作节奏 —— 但越是这样,老郑反而越冷静:“他们越急,越说明我们的情报打在了他们的要害上。”
7 时 17 分,情报传递完成。老郑连续发送 3 组相同情报(确保前线收到),每组传输时间均为 0.37 秒,误码率 0.37%,无假信号干扰。前线其其格传回 “情报已解密,立即上报指挥部” 的确认,此时距离苏军计划进攻的时间,还有 13 分钟 ——0.37 秒的延迟,没有影响情报的时效性,反而让团队在博弈中更清楚地掌握了苏军的干扰策略。
四、延迟应对:技术优化与情报安全落地
1969 年 3 月 15 日 7 时 19 分,针对 0.37 秒延迟的技术优化在山洞内快速展开。老张发现,天线虽然复位,但岩石反射仍导致信号 “拖尾”,他建议老郑启用 “67 式” 的 “信号压缩” 功能 —— 将情报文本从 37 字节压缩至 19 字节,减少传输时间,同时保持加密逻辑不变。“压缩后,即使有 0.37 秒延迟,总传输时间也能缩短,降低被干扰的风险。” 老张快速调整设备参数,老郑立即发送压缩后的情报片段,传输时间果然从 0.37 秒降至 0.27 秒,冗余时间增加,安全性更高。
前线的情报解密与部署同步推进。其其格将解密后的 “19 辆 t-62、东侧主攻、7 时 30 分” 情报,立即交给作战参谋。参谋在地图上标注苏军坦克集群位置,发现其进攻路线需经过东侧的一片洼地 —— 这里刚好适合部署反坦克地雷和火箭筒小组。“立即调整:将原计划在西侧的 19 枚地雷,调至东侧洼地;3 个火箭筒小组,分别埋伏在洼地两侧的山坡上,7 时 25 分前必须到位!” 作战指令快速下达,战士们冒着炮火冲向阵地,0.37 秒延迟节省的时间,成了部署的关键缓冲。
山洞通信点的 “延迟监控” 成常态。老郑每隔 19 秒就发送一次测试信号,监控延迟变化;老张则用温度计实时测量洞内温度,避免低温导致设备参数漂移 —— 当温度降至 - 9c时,他立即启动加热片,将温度维持在 - 5c,确保延迟稳定在 0.37 秒内。“延迟不是固定的,环境变了,它也会变,我们要盯着它,不能让它失控。” 老张的这个提醒,后来被写进《“67 式” 山洞通信操作手册》。
7 时 27 分,苏军的进攻前侦察信号被截获。电子对抗组发现,苏军正在用雷达扫描我方东侧阵地,试图确认防御部署 —— 但此时我方的反坦克小组已就位,地雷也已埋设完成。“他们晚了,我们的情报比他们的侦察快,0.37 秒的延迟没拖后腿。” 其其格在电台里对老郑说,声音里带着兴奋。老郑看着示波器上稳定的波形,终于露出了笑容 —— 从发现延迟到控制延迟,再到利用延迟争取的时间,他们打赢了这场 “时间差” 的战斗。